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科技滋润云茶香
      发布时间:2018-01-19 11:03:5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背景

科技滋润下的云茶,正从一产独优迈向三产融合,缕缕茶香沁人心脾。然而,基础设施差、良种普及率低、种植效益不高、精深加工薄弱等短板也日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声音

特色变成优势,亟需科技发力。我省茶叶专家提出,应以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支撑和引领云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技强支撑 云茶迈向融合发展

一片茶叶的醇厚韵味让人回味悠长。作为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的云南,云茶采摘面积、产量、综合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云南,茶产业这一经历长期发展的传统特色产业,既是“一片绿叶、衣食万户”的高效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和全省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民生产业。省委、省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第五大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千亿”云茶。

在云茶由大变强的奋进中,科技作为最根本的驱动力,作用不可小觑。

位于勐海县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从事茶叶综合研究的省级科研单位。在这里建设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个种、3个变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茶资源2600余份,是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活体保存库。该茶叶所选育出3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其中,“云抗10号”在全省推广种植160万亩,是我省最主要的茶树品种,勐海大叶茶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紫娟”“云茶1号”是我国首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茶树品种。茶叶所研发的“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推广项目,在全省重点茶区推广200多万亩。茶叶所研制开发的“云海白毫”“佛香茶”“滇红香曲”“滇红金针”“紫云红”等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和省茶叶博览会大奖。

以科技滋养云茶产业的不仅有茶叶所,还有云南农业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益、云南陈升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也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发力,为云茶全产业链发展注入科技元素,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茶叶产量提高、效益提升和茶产业发展,助推云茶产业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短板须补齐 云茶期盼转型升级

科技浇灌下,云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然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的短板,也让人们感到了忧虑和压力。

“基础设施差、良种普及率低、种植效益不高、精深加工薄弱、新产品研发不够、茶叶标准缺乏。”我省多位茶叶专家如此总结当前云茶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基础设施差。专家介绍,由于云茶主产区多是贫困山区,茶树良种推广、中低产茶园改造、优质生态茶园的建设以及茶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的推广受到很大的制约。现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10%,约三分之一的茶园属中低产、低效茶园;单产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亩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省8000多个初制所,半数以上厂房、设备陈旧老化,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良种普及率低。茶树良种是云茶发展的基础,云南作为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但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约240万亩(其中“云抗10号”约160万亩),无性系良种化率仅39%,低于全国56.3%的平均水平。

种植效益不高。专家分析,云南茶区老百姓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茶叶生产专业技能不足,茶叶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目前全省茶叶机械化采摘尚未普及,茶树栽培技术缺乏规范,初制加工欠缺标准,导致了茶树种植效益不高。

精深加工薄弱。全省1000多家精制厂中,80%为中小茶企,厂房设备不配套、不完善,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较低,仍以传统的饼、砖、沱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及能力缺乏,深加工产值不到茶产业总产值的5%;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如茶花、茶果、茶梗、茶末、茶渣等,大部分都被当作废弃物丢掉,造成了茶叶资源的浪费。

此外,虽然我省出台了一些省级、市级茶叶种植生产标准,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茶产品品质。并且,由于对茶叶功能挖掘及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功能性新产品不多,难以有效支撑云茶的转型与升级。

特色变优势 云茶科技重点发力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真正把特色变成优势,推动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我省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探索。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2017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云南茶产业指明了发展路径。

云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经历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会很多,但创新始终是不变的主题。“打造新时代千亿云茶,科技应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我省茶叶专家、省农科院茶叶所副所长何青元研究员认为,应以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支撑引领云茶产业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是云南茶产业‘补短板、辟蓝海’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云南茶叶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茶叶所要紧紧围绕服务云茶的历史任务,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加快推广应用,为全省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何青元建议,科技应在以下领域重点发力。

突出资源优势,着力良种选育推广。以全省择优确定的30个茶叶重点县为科技助力的重点,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适制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的特色茶树品种。

突出平台优势,着力提升保障能力。依托国家茶叶加工技术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力争更多地服务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茶叶示范区,实现全省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

突出转化优势,着力强化支撑引领。应加强与地方、茶企等的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建专家服务团,到茶企、茶区开展指导服务,推进技术应用及升级。

大山深处听春声,拨云见日路渐明。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从大山深处弥散出来的云南茶香,韵味将更加醇厚。本报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