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追记大关县玉碗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王文贵

进村入户
走访群众
下乡路上
本报记者 沈迅 蔡侯友 谢毅
6月29日16时28分,大关县玉碗镇人大主席王文贵在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核查茶产业、烤烟产业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因公殉职,3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现在路通了、房子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他却永远离开我们了。”王文贵的事迹传遍关河峡谷的村村寨寨,当地群众纷纷表达对他的感激和不舍。
倾情奉献 心系群众的贴心人
“王主席下乡时,最喜欢那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绿色帆布挎包。”玉碗镇工会副主席周洪说,这是王文贵同志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王文贵生前常说,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乡带上这个包工作起来更有动力。
王文贵2005年参加工作,历任大关县发改局科员、上高桥乡武装部部长、玉碗镇副镇长,2016年2月起担任玉碗镇人大主席团主席。10多年来,他长期坚守在基层一线,先后分管过财政、计生、城建、国土、安监、环保、教育、人民武装等工作,由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被同事们称为“最年轻的老同志”。
基层工作很具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都需要到一线推动落实。于是,下乡抓落实成为王文贵的工作常态,他平日里除了镇上开会或者在办公室整理材料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走基地、看产业、查进度、访农户,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王文贵挂钩的老街村蜘蛛湾片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走访群众时得知小沟村民小组唐元珍老人瘫痪在床,每次到村里他都要去看看老人,走到床边陪老人说说话。80多岁的五保老人刘泽配行动不便,下乡前,他总会打个电话问问情况,顺便从镇上买米买盐给老人送过去。
2016年,为动员高山上的困难群众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生活,王文贵一次次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去做群众思想工作。在海拔近2000米的老营盘村民小组,70多岁的独居老人石顺叶还住着低矮破旧的石头房子,询问得知老人家里已经停电半个多月。王文贵二话不说,迅速检查线路接通电源。
王文贵心里装着群众,群众也把他当做“贴心人”。玉碗镇副镇长陈莹说,现在,只要扶贫干部下乡到老街村,总会有群众凑过去看一看、瞧一瞧,“是不是镇里的王主席又来了”。甚至有部分老街村群众到镇里办事,点名只找王主席,有时恰巧王文贵外出,其他工作人员及时帮忙把事情办好了,他们仍然要等着王文贵回来见上一面才走。
“王主席走了,我们很心痛,就像少了一位亲人。”玉碗镇老街村村民邓龙群动情地说,王主席为人和善、办事心细,小到买米买盐,大到修路建房,总是亲力亲为,考虑得很周到。可是对自己却是能凑合就凑合,有一次他赶到村里时还没吃饭,随便煮几个洋芋吃了,立马组织召开群众会。
勇于担当 攻坚克难的急先锋
“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王文贵同志总是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他是攻坚克难的急先锋。”大关县玉碗镇党委书记陈光波如是说。
以前,玉碗镇集镇街道非常拥堵,车辆乱停乱放,随意摆摊设点,遇到赶街天连车都过不了。为提升整治集镇人居环境,2016年玉碗镇全面启动集镇东后街建设项目,涉及集镇上数十户群众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征收,群众诉求多,工作难度大。
当时分管国土工作的王文贵迎难而上,主动牵头制定土地征收方案,挨家挨户摸排群众诉求,直到把问题摸清楚,把涉及群众名单列出来,才交给同事去抓落实。“在项目推进工程中,王文贵总是把简单易办的事情交给同事去落实,把‘得罪人’的事留给自己去处理。”玉碗镇综治办副主任王忠坤说,现在玉碗集镇通过提升治理变得井然有序,美丽宜居。
烤烟是老街村的脱贫支柱产业。春耕时节,分管烤烟工作的王文贵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沟打塘、移栽烟苗,一旦遇到缺水问题,他立即带领镇村干部沿沟渠检查,及时疏通修复沟渠,切实保障春耕农业用水。前不久,玉碗镇突然下起冰雹,当时已是晚上12点过了,王文贵立马拨通同事王忠坤的电话:“下冰雹了,你做好准备,明早上我们一起去看看烤烟受损情况。”
“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王主席总是带头冲在前面,对个人的事情却是一拖再拖。”经常和王文贵一起下乡的同事王忠坤至今还记得:出事半个月前王文贵腰疼,经查得知肾上长了小囊肿,吃完医生开的止疼药,他又把“定期复查”的医嘱搞忘了。事发当天被抬上救护车时,身受重伤的王文贵依旧念叨着扶贫工作,“忠坤呀,我怕是不行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周末值班,同事回家,他带头坚守岗位;党委决定的事项,他第一时间行动,带头示范做表率;分管的城建、国土、安监、环保、教育、集镇管理等工作,他不等不靠,样样工作排在前列。在2016年末评先推优时,全镇职工民主推选王文贵同志为优秀,他却婉言拒绝了。“我已是正科级干部,这次评优我不参加了,名额留给年轻同志吧。”王文贵的一席话,陈光波至今记忆犹新。
苦干实干 攻坚一线的好干部
脱贫攻坚情况报告、烤烟产业发展计划、预脱贫户走访名单、贫困户帮扶措施……在王文贵生前使用的办公桌上,各种报表、报告及工作记录本垒起来有一尺多高,上面的内容几乎都和脱贫攻坚工作息息相关。
“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这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玉碗镇副镇长陈莹说,2016年是玉碗镇在全县率先实现全镇脱贫出列的关键时期,王文贵同志常常拿这句话来和大家共勉。
2016年1月起,王文贵开始挂钩老街村脱贫攻坚工作。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他带领镇村干部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翻山越岭走访群众,扎实开展摸底调查,深入分析致贫根源,足迹遍及老街村26个村民小组。
老街村蜘蛛湾片区属高寒山区,距离集镇20多公里,很多高山上的群众两三年不到镇上赶街,是全村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王文贵主动挂钩最偏远的蜘蛛湾片区,经常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在山里一呆就是十天半月。
随着村里的扶贫安置点全面启动建设,王文贵也更加忙碌了,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隆冬时节,他总是深入施工一线召开协调会,查看施工进度,监督工程质量,全身心扑在扶贫工作上。镇党委书记陈光波回忆说:“最忙碌的时候,虽然回家只需1个小时车程,但是王文贵同志连续奋战45天没有回过家。”
建新房难,拆除旧房更难。工作中除了要动员群众搬到安置点生活外,还要动员群众拆除破旧房屋,于是很多群众逐渐产生了负面情绪。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王文贵又主动扛起“得罪人”的差事,不分白天晚上,一次又一次走到群众家中耐心沟通解释,做通群众思想工作。
石墙茅屋变成青砖碧瓦,羊肠小路变成通衢大道。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王文贵带领干部职工在老街村建成4个扶贫安置点,让蜘蛛湾片区79户贫困群众242人实现安居梦,硬化村组公路12.5公里,解决了7个村民小组266户819人的出行难题。村里的1100亩烤烟、500亩茶叶、480亩珍珠李、200亩刺老苞、200头生态黄牛、100亩猕猴桃,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王文贵同志的一生对党忠诚,爱岗敬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出了宝贵生命;王文贵同志是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好干部,是全县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脱贫攻坚一线的典范。”7月1日,大关县委研究,决定追授王文贵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手记
群众的事无小事
“群众的事无小事”,这是王文贵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小到买米买盐接通电源,大到修路建房发展产业,王文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挂在心头、记在心间,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接电线、通村路、安居房、致富产业等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做了许许多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赞誉。
作为扶贫干部,他深入一线抓落实,苦干实干勇担当,用平凡而坚韧的力量去改变山区群众的贫困面貌,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担当为民、对党忠诚的不变信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村里的路修通了,房子建好了,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了,王文贵同志却走了。他一心为民、倾情奉献、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将永驻人心,将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决战贫困的勇士前行。
沈迅
责任编辑:董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