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跨越涛声满峡谷——来自怒江州决战脱贫攻坚一线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19-06-19 12:47:3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跨越涛声满峡谷—— 来自怒江州决战脱贫攻坚一线系列报道之一

这是滇西北一方神奇美丽的山水,傈僳、怒、独龙、普米等多民族儿女,与深深大峡谷、滔滔怒江水相依相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怒江大峡谷的壮美和神奇,但也给这里留下了封闭落后的烙印。直到今天,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仍是云南乃至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地区。

然而,怒江大峡谷更是一个涌动着滚滚热流的地方。

忘不了2014年元旦前夕,在收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独龙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一直惦念着你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希望独龙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擂响了怒江各族儿女决战深度贫困的隆隆战鼓。

忘不了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会见贡山县少数民族代表,总书记说,独龙族人口不多,却是56个民族的平等一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骄傲尊严地生活,同各族人民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独龙族今后会发展得更好。

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激发起怒江各族儿女跨越发展的坚定信心。

忘不了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衷心祝贺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总书记鼓励乡亲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足了怒江各族儿女奔向更加美好日子的冲天干劲。

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高山峡谷曾经沐浴着千年跨越的历史荣光;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告别深度贫困,奔涌江水生动见证着怒江各族人民实现第二次跨越的旷世奇迹。

峡谷巨变在身边

贫困,曾令重重大山无语;脱贫,却让大峡谷里充满欢声。

“一家人挤在两间茅草房里,吃不饱、穿不暖。冬天还光着脚上山找野菜。”独龙江乡文面女李文仕,至今还清晰记得童年时家里的穷困情景。22岁时,她第一次走出独龙江峡谷,跟着村民在人马驿道整整走了14天到县城,背回来一袋返销粮。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独龙江乡仍处于整乡整族深度贫困状态,年人均收入不到千元。生活靠政府救济,还得上山挖野菜、下河捞鱼才能维持。

2010年,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启动。4000多独龙族群众踏上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性征程。

2014年,连接独龙江历史与未来的高黎贡山隧道贯通,独龙江不再饱受半年的大雪封山之苦,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2018年底,独龙江整乡实现脱贫摘帽。

独龙江乡一步跨千年、脱贫奔小康的巨变,是怒江州70年来在党中央富民政策指引下实现二次跨越的一个生动缩影。

巴尼小镇,水泥路串联成线,一池清水绕楼报春,道旁叶子花竞相怒放,一栋栋具有傈僳族和勒墨人(白族支系)民居特色的楼房整齐排列,让人赏心悦目。

两年前,居住在高黎贡山山腰的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告别大山,搬入乡政府所在地附近的易地搬迁点——巴尼小镇,开启美好新生活。

搬迁之前,孔普细老人住在金满村一间“千脚落地房”里,守着2亩陡坡地艰难维持生活。“地太陡了,一下雨庄稼都冲走了。”孔普细说,除了种包谷和洋芋,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留下3个小孩。一家人分开两地,省吃俭用了十几年,想建个新房,给3个娃娃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可总是实现不了。

金满村是怒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典型代表。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筐是勒墨人日常生产的真实写照。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圆了孔普细老人多年的心愿。她带着一家人,走出大山,搬进了巴尼小镇95平方米的楼房。

“托共产党的福。老了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孔普细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更让她高兴的是,楼下设立了民族服饰“扶贫车间”。儿子和儿媳妇从外地回来,一个在附近工地打工,一个在扶贫车间就业,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在一起,日子越来越甜。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使怒江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变样,由过去单一的刨土为生,到开车跑运输、做生意、外出务工、旅游接待,到发展绿色产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下经济、中药材,增收来源逐渐多样化。

2018年,怒江州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49元,比上年增长9.8%。

奋进目标在路上

在怒江,若问老百姓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路!

四山夹三江,蜿蜒万重山。路,一直是怒江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

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时,全州境内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座桥梁。“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出门爬山坡,过江靠溜索。”怒江各族群众无路可行、有路难行。

“给怒江一条大地的腰带!”这是怒江各族儿女的千年期盼。

1973年5月,在国家全力支持下,经过5000多名工人3年多的奋战,瓦(窑)—贡(山)公路通车,怒江州终于有了贯穿大峡谷的第一条公路。

如今,怒江州公路总里程达5740多公里,北上西藏、南下保山、西进缅甸、东连大理、丽江、迪庆的通边达省交通网初具雏形。

更让人欣喜的是,2017年8月,概算总投资68.87亿元,经贡山县、福贡县,止于泸水市六库镇小沙坝,全长288.3公里的省交通扶贫“双百”工程——怒江“美丽公路”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底 “美丽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有效改善怒江沿边三县市30多万各族群众的交通条件,极大提升怒江内连外通的快速运输能力,助推怒江融入云南省主要城市群、滇川藏国家精品旅游带、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为开发怒江大峡谷、“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撑,美丽怒江指日可期。

“今年目标是收入15万元。”大兴地镇傈僳族货车司机腊背给自己定了任务。从一个放牛娃、到农产品经纪人、到货车司机,腊背是怒江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亲身经历者。

3年前,泸水市鲁掌镇到大兴地镇半山环线水泥路全线开通,10多个居住在半山坡的村寨串联成线,高山农产品出山通道畅通给腊背的运输生意带来了新的希望。

“以前到半山村寨收农产品,得先上国道,再徒步进村,费时费油费力。现在,一天就可以跑四五个村子。”腊背说,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也繁荣了乡村商贸。

“隔江喊话听得着,见面要走三四天。”福贡县石月亮乡草果种植大户恒三言说起以前的“过江难”,头摇得像拨浪鼓。4年前,他靠种草果的收入建盖新房,但仅过溜搬运物资的花费就高达10万元,原本计划的二层楼房,只能缩减为一层。

长期以来,居住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的各族人民苦于江河阻塞、过溜飞渡艰难,生产生活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维拉坝古渡口附近修建了一座人马吊桥,结束了两岸三个村寨各族群众在怒江翻滚的江面上渡船过江的历史。老百姓欢欣鼓舞,给吊桥取名“幸福桥”。如今,又一座新的汽车吊桥横跨怒江,一条条水泥路向高山密林延伸,群众靠核桃、中药材、黄牛发家致富,家家盖新房,户户住新居。

“路通村寨产业兴,桥连两岸福气旺”。现在,138座各类跨江桥梁犹如七彩长虹,冲破大江的拦截,劈开大山的阻遏,“三江”岸边各族群众和着碧涛的节拍,大步迈向新时代。

美好日子在前头

“共产党啊克几啊呀啊克几,怒姆巴赛哪桑哇娜呀娜桑哇!”(傈僳语:共产党非常好,边疆人民好幸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岁的傈僳族老人阿三八正精心排练将在国庆节上表演的傈僳语歌曲《怒姆生活好》。“起奔”(傈僳族乐器)悠扬,歌声嘹亮,回荡在村村寨寨。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阿塔登是澜沧江干热河谷西岸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深度贫困村。土地贫瘠、地质破碎,被称为“刀尖上的村庄”。村民东边一山坡,西边一锄头,在生态脆弱的陡坡山崖种玉米讨生活,造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过江难、行路难、生活难这三座大山,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

村民余华中的妻子几年前患病去世后,他与孩子相依为命,住在一间木楞房里,一年四季包谷饭吃到头,生活穷困潦倒。2017年,余华中与村民们从老家搬迁到新的安置点,他参加培训学会了建筑技术并就近务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

“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余华中发自内心的话语,吐露出峡谷儿女的心声。

巍巍高黎贡,见证着峡谷两岸的脱贫新貌;滔滔怒江水,讲述着怒江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

行走在怒江峡谷,山腰村寨、崭新民居掩映在青山中;沟箐山梁,草果飘香、瓜果满坡,特产丰饶;沿江两岸,车来人往、新楼林立,繁华初现。

每天都有新变化,每时都在向好。

1978年,怒江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371万元,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1.56亿元。2018年,全州实现1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0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8.14%下降到32.52%。

盯紧目标,怒江信心满满。

“今年,怒江必须要高质量完成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46个贫困村出列。占全州总人口近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进城入镇生活。”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说,当前,怒江全员行动,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

脱贫摘帽号角铿锵,跨越发展鼓点激昂。十足的信心、干劲和底气在怒江大峡谷激荡。(记者 徐体义 乐志伟 李寿华)

责任编辑:董明强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