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宣威虎头山战役—— 信仰之光永不灭
      发布时间:2019-07-24 14:43:0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巍巍乌蒙、莽莽群山。这里山如刀切斧削,峰逶迤而连绵,蔚为壮观。

在乌蒙山,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的回旋战,被誉为贺龙在长征中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毛泽东曾赞叹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宣威市大坡山,是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指挥战斗的前沿指挥所所在地。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宣威市在此修建了虎头山烈士陵园。每年前往瞻仰受教育的群众达数万人次,成为乌蒙山区一个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顺陵园内台阶拾级而上,依次是红军烈士墓、纪念碑、纪念馆。两旁青松翠柏、碧草如茵。

站在红军烈士陵园向下望去,可见远处一座形似虎头的山丘,被当地人称为虎头山。1936年发生在虎头山一带的战役正是乌蒙山回旋的其中一役,这是红军在云南境内进行的最大一次战斗,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达数万之众。

远望虎头山,当年的厮杀声犹在耳边。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3月20日进入宣威县境内,23日,在宣威虎头山一带,与前堵后追的国民党中央军、滇军激战竟日。

一名随军记者曾在《宣威血战详计》中描述过这场战役:计自午前9时许至午后2时正,激战5小时,枪声之密,胜过除夕鞭炮,血肉满地,尸横枕籍,加以天候阴雾,愁云惨淡……战场景象,令人肃栗!

这场战斗,敌方投入兵力约3万之众。面对数倍于我之敌,红军勇猛顽强,主动出击,反复冲杀,由于敌人大量增援,战场形势突变,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挥戈东指。这场战役红军予敌以重大杀伤,毙俘敌近千人。红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有400多名指战员牺牲。

坚定的革命意志,不灭的信仰之光,成为战斗中红军指战员英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钟子廷,湖南省桑植县人;黄文榜,湖北省天门县人;段兴寿,湖南省茶陵县人;唐辉,江西省安福县人;罗辉,江西省上犹县人——纪念馆墙上的5个名字,永载史册。虎头山战役中,400余名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最终只留下这5个名字,其余烈士均无法查证姓名。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革命理想长眠于此。

这场80多年前的战斗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跨越时空从未湮灭,经时代浪潮而愈加昂扬。

红九军团和红二、红六军团分别经过宣威,他们打土豪分浮财、开监释人之举深得宣威人民拥戴,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革命之火。期间,400余名宣威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北上抗日。此后,中共宣威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领导宣威各族人民开展武装斗争,使宣威成为云南开展武装斗争和解放较早的县之一。

在红军长征精神激励下,一代代宣威儿女奋斗拼搏,生生不息。如今,宣威,这个乌蒙山下的深度贫困地正向贫困发起总攻,力争于今年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云报全媒体记者 谭雅竹 夏方海 张雯 蒋琼波)

责任编辑:杨春萍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