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的西畴县城。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冬日,采访组走进西畴,穿山越岭,第一印象是“绿”,满眼深深浅浅的绿。
“这就是那个被称之为与地球‘癌症’抗争的地方吗?”
在随后的采访中,一组组数据,让记者从疑问转变为惊叹。
多依坪村,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15%提高到62%以上,封山育林296亩、退耕还林371亩、植树造林215亩。
江龙村,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32%提高到80.4%,封山育林1020亩,退耕还林336亩,植树造林980亩。
两村,均属于西畴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光片区。
两村,嶙峋石漠变丰美绿洲,只因坚持做“加法”——造绿。
通过30年持续发力,西畴县治理石漠化20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至50.68%,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公益林61.32万亩。
与石漠化抗争修复生态夯实发展基础
西畴县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达99.9%,岩溶面积达75.4%,石漠化面积1078.56平方公里,是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人民坚持不懈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蝶变。
让贫瘠的土地、怪石嶙峋的石山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绝非易事。江龙村,一个美丽的村庄。看到这里漂亮的小庭院,硕果累累的柑橘园,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江龙村四周的青山变得满是沟壑,就连村里唯一的水源点——龙泉也断流干涸。为了守住家园,江龙人开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并把禁止砍伐树木写进了村规民约。村民刘忠恩的叔叔当年因为悄悄砍树,被罚了3000多元。随着树木越来越多,环境逐渐获得修复,江龙村干涸的龙泉也重新冒出了泉水。
种树,就是种下希望。同时,护绿、增绿、管绿,也离不开机制保障。为了保障百姓的利益,西畴县坚决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足额兑付补偿资金;坚持生态产业惠民,加强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上岗就业脱贫;转变营造林实施主体,支持造林合作社发展。坚守生态红线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西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行稳致远。
探索“六子登科”治理模式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通过多年的治理和总结,西畴县探索形成了一条“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便是其中的一个生动范本。
“从来没想过石旮旯地能长出猕猴桃。”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党支部书记夏应书说。
多依坪村是西畴县典型的石漠化山区,石漠化程度高达99.9%。2013年,西畴县在多依坪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夏应书家原本的20亩石旮旯地摇身一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土地面积增加到44亩。地块集中平整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高效率利用并增加经济效益产出。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三光片区改造过的土地进行流转,实施深度产业开发。截至2019年,浩弘农业在三光、拉孩、老街3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带动21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4月28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文山召开,西畴县三光片区作为现场参观点,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充分肯定了西畴石漠化治理成效和经验。同年,三光片区获批国家4A级石漠公园项目。
做绿色文章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从石漠上走出来的西畴人,在实现家园由荒山秃山变为绿水青山后,开始思考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程敦儒是土生土长的西畴人,他希望通过中药材的种植,让石漠化严重的家乡重新披上绿装。1992年,程敦儒做出决定:上山种树!他和妻子在西畴县与砚山县的交界处租了500亩荒山种植阳荷、烤烟、八角,并把这片地称为“把独基地”。20世纪90年代末,“把独基地”效益初显,程敦儒开始思索往后的发展路子。2001年,他尝试利用喀斯特地貌在石山区培育重楼和山豆根等中草药,取得成效后,2012年,成立了西畴县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拥有林园面积800亩,资产保守估计近6000万元。在程敦儒的带动下,西畴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77258亩,产量4075.4吨,实现产值10923.9万元。
守护好一方山水,既可以作为优质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可以带领周边百姓吃上旅游饭。位于西畴县莲花塘乡的香坪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十一”黄金周期间,这里游客爆满。“村民们卖凉卷粉和特色小吃都能收入上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村党总支书记邓国飞对发展旅游业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深有感触。在景区内卖烧烤的村民梁月告诉记者,以前要外出务工,没有办法照顾家庭,现在回到家乡,顾家赚钱两不误,在景区卖烧烤一天可以赚200元至400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西畴县,正以优质的生态环境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让人们共享绿色美好生活。(记者 李喜翠 张文峰 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