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财富 > 正文
转型升级拥抱高质量发展——来自云天化的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2-08-13 03:56:0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如果你对云天化的认知还仅仅是“化肥生产企业”,你便欠云天化一个“不好意思”;如果你有兴一究今日云天化之真实内涵,你会有太多“想不到”。

云天化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化肥概念从一开始就深深嵌入人们的记忆深处。然而,历经风雨兼程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云天化不仅植根大地初心不改,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肥料产业服务中国超过5亿亩耕地,成为中国化肥企业500强头把交椅坐拥者,而且还锐意开拓创新,培育发展了高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成系列的新兴产业板块。

今天的云天化,按照“做稳基础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优未来产业”的战略思路系统优化产业结构,已从一个产业结构单一的传统化肥生产企业,成长为产业横跨肥料及现代农业、玻纤及复合材料、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三大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延伸世界的综合性绿色产业集团。

今年1至6月,云天化在2021年多项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实现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172%,非肥板块利润占比提升到50%。

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深刻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云天化毅然决然选择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既是云天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是其高质量发展要达到的目标。

狭义上说,云天化的发展史就是绿色作物在大地上的生长史,因此云天化矢志绿色发展的发力点也自然起始于涉农领域。

2022年1月19日,第一袋“金沙江”牌绿色智能水稻专用肥在云天化产出,标志着国内首款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在云天化问世;4月15日,顺利投产绿色智能坚果专用肥,云天化的绿色智能肥料产品系列再添新成员。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天化充分发挥自主科研平台优势,建成张福锁院士工作站、沈政昌院士工作站,通过研产合作,为从绿色资源、绿色制造再到绿色产品的全链条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不满足业已形成的传统化肥规模优势,站到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和行业发展趋势上思考问题,云天化致力解决传统化肥与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布局“绿色化肥”新产品的研发制造,推进传统基础肥向新型肥、功能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方向转型,打造“基础产品升级+新型产品”的化肥产品结构体系,从基础大化肥“一肥打天下”的单一产品结构,向多维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系列产品结构转变。目前,云天化化肥产品中新型肥收入占比已从2019年的5%提升至17%。

来到位于昆明市晋宁区的云天化现代农业花卉产业示范基地,记者不敢相信这里是由昔日昆阳磷矿采矿区复绿的土地。在一个向东可看得见滇池的山坡上,近千亩示范园静静置身于绽放的格桑花丛中,现代化的大棚里一种名叫“粉红雪山”的中高端玫瑰含苞欲放,鲜嫩的花瓣青黛中开始透出绯红。云天化花匠铺科技公司花卉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大棚,而是由水肥、环境和温度三大控制体系有机组成的一个现代化生态系统,整个管理过程已经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百亩鲜花的日常水肥管理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天化已将化肥产业绿色转型的产业链由工业制造领域延伸至农业生产种植端,探索以工业思维赋能现代农业,依托自身在科学种植技术、工业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布局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致力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骨干龙头企业。目前已在省内建成云米、云花、云菜3个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项目和1个绿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项目,通过可示范、可推广、可带动的模式,以点带面解决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差距,促进提升云南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先后在肥料及现代农业领域取得国家专利19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1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二等奖以上5项。

天生就有绿色DNA基因的云天化,已将绿色发展上升为一种企业情怀和精神追求,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

围绕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三绿”建设,云天化对标国际一流,先后投资30多亿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矿山方队、绿色工厂集群、绿色产品矩阵。目前,云天化已有7座矿山获国家“绿色矿山”称号,15家企业获“绿色工厂”称号,91个产品获“绿色产品”称号,土地可复垦植被率达95%,远超同行水平。集团下属云天化股份、磷化集团、东明矿业相继获“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一系列硬核指标支撑的绿色发展水平,已形成核心竞争新优势,推动云天化成为绿色发展标杆企业。

高起点布局 打造新优势新引擎

10万吨湿法磷酸精制项目打破同类装置达标投产最快纪录、全省首套“氟化”“硝化”精细化工生产线投产实现云南“零”的突破、“三药”中间体新材料填补云南空白……这是云天化高起点、大手笔布局培育新兴产业的几个微观表达。

把政策变成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项目,云天化强势进入新能源领域、打造企业发展新引擎的大幕已经拉开。在“十四五”期间,云天化要形成50万吨/年磷酸铁产能,总投资超过70亿元,其中一期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于今年投产,2×2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云天化年产30万吨磷酸铁电池新材料前驱体项目已捷足先登,其中10万吨湿法磷酸精制项目以及与“多氟多”合作建设的5000吨/年六氟磷酸锂项目已经投产,一期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20万吨/年双氧水项目、第二套10万吨/年精制磷酸二期项目正快速推进。

2021年以来,新能源电池成为国内产业发展最强的风口之一。这是一个新的赛道,由于市场需求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一时间成为国内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敢于投资进入这个全新赛道,云天化当然有足够的底气:作为国内磷酸行业龙头老大,云天化磷酸产业的规模与技术全球一流。目前,云天化磷酸产品无论是工业级、肥料级,还是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其产能和技术居全国前列,是国内精制磷酸产品中唯一形成50万吨级产能的企业。

据了解,云天化新能源产业群将在年内初步形成,并将通过与产业链头部企业合资合作,聚集资源、技术、资金优势,合力构建我省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事实上,精细磷氟化工也是云天化高起点打造产业新优势的重要方向,包括精细磷化工、氟化工、“三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高性能聚甲醛产品等多个领域,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三高类产品。该板块能充分发挥云天化产业链优势、资源协同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对云天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云天化“三药”化工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磷化工规模和体系优势,在国内推进独具特色的磷化工-中间体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填补了云南省在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新材料的空白;电子化学品致力于成为产品+检测+解决方案综合提供商,已建成西南区域唯一的国内外一流标准化检测认证平台;高性能聚甲醛产能超10万吨,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稳居国内第一。

差异化竞争 追求高价值可持续

“冲动是魔鬼”。在行业快速发展时期赚到大笔钱之后,如何抑制住简单重复扩大产能的投资冲动,这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必须面对的定力与智慧考验。

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是云天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产品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玻纤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21年,云天化集团在全球玻纤市场占有率达11.3%,全面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产业优势持续增强。

如何竞争,是一味拼规模,还是另辟蹊径?

“在产业发展膨胀期冲动砸下大把钞票重复扩规模,短期内也许还可以赚到钱,但中长期看,行业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必然出现,到时企业会很被动。”云天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文学认为,未来玻纤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在产能规模上简单比拼,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成本优势各个维度的竞争。基于理性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实际,云天化决策层达成共识:玻纤产业不搞重复建设盲目扩张产能,而是要坚定不移走“适度规模下的差异化和高价值”发展之路,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产品迭代升级,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在高价值产品领域争夺细分市场龙头地位。

针对细分市场,云天化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领域进行适度产能规模扩张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差异化高性能玻纤的市场占比,追求最佳效益。重点通过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在风电、热塑、热固等具备竞争优势领域搞好高附加值产品精研,拓展效益空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玻纤产业头部企业地位。

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思路,云天化科学谋划并适度超前储备“强创新、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充分调动和挖掘公司内外的科研优势资源,成功开发出TMII高模玻纤、耐老化性能更优的风电纱、异形纤维、低介电短切纱等高附加值新产品,两年共申请专利90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

目前,云天化玻纤产业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生产基地,玻纤纱年产能突破100万吨,玻纤布年产能达到2亿米,居中国前三、世界前四。在清洁能源、5G通信、节能减排等核心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风电纱市场占有率超过30%,位居全球第一,电子布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玻纤及复合材料板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6项,国家专利252项,拥有包括ECT、TM、TM+等多项发明和实用型专利,主要产品通过德国船级社(GL)、英国劳氏(LR)、美国FDA认证,畅销亚洲、欧洲、美洲、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纵深推进,云天化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云天化集团,正以先进制造业标杆企业的身姿,激情拥抱高质量发展更加辉煌的明天。(记者 朱毅 杨建华 段毅 李继洪)

责任编辑:罗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