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建立健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
全面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汛期,我省接续发生强降水天气过程,局地强降水突出,危险性较大,防汛形势复杂严峻。面对汛情,我省各级各部门按照“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以“1262”预报和临灾预警为先导,强化响应联动措施,着重加强直达基层责任人的“叫应、叫醒”、包保责任人下沉指挥和提前主动避险转移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了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截至10月12日统计,今年入汛以来,全省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口较去年同期减少33.33%,防汛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机制精准防范
7月2日0时40分,一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到镇雄县所有负责防汛工作的领导干部手机上。随后,镇雄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发出指令,按照我省“1262”联动机制预案要求,在40分钟内由乡、村两级干部职工组织鱼洞乡受威胁区482户2185人安全转移。在受威胁群众转移完成20分钟后,山洪就到达鱼洞乡银厂村刘家河边、岔河组及鱼洞村鱼洞、河边、新桥等村民小组,群众转移及时,无一人死亡、失踪。
云南多山,冬春之火、夏秋之水都可能引发自然灾害。
在省委主要领导的研究、部署和推动下,借鉴福建省经验做法,我省2022年开始探索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有力推动防汛减灾工作更加精准化、精细化,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全面提升防汛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能力水平,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省减灾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以往的防汛减灾措施,“1262”联动机制精准化和精细化体现在两个层面:预报预警层面,气象部门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制作“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和提前2小时强降水预报落区精细到乡镇”气象服务产品,目前全省气象预报空间精度达到1公里,时间精度达到1小时,重要气象预警信息直达防汛工作一线,气象预警预报精准性、及时性得到大幅提升,先导性得到充分发挥;防范应对层面,各级防指按照“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要求有序组织防范应对。
自建立“1262”联动机制以来,我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运转顺畅,防汛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防汛成效进一步显现。今年进入主汛期以来,共经历14轮全省性强降雨过程,未发生一次重大以上级别洪涝灾害事件,牢牢守住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底线。
全省联动筑牢防线
用一个机制联动全省,以科学管理压实责任。“1262”联动机制有效整合我省各级各地力量,让防灾减灾的网络从“毛细血管”到“心脏”处处畅通,有效传递信息、指令,每项措施都精准落地。
“在调度会上,省级领导可直接与一线巡查员对话。”省应急管理厅水旱灾害应急救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防汛调度会商在我省已是常态化。
在今年强降雨过程中,省政府有关领导驻守省应急管理厅,依据“1262”精细化预报划定的强降雨落区,针对性开展调度,累计视频会商调度51次,点对点调度州(市)235次、县(市、区)379次。进入汛期以来,省政府相关分管领导和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气象、消防、森防等省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轮流入驻省防办带班,省应急管理厅厅级干部24小时在岗,加强值班力量。坚持多部门滚动会商,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围绕预报研判、预警叫应、干部下沉、转移避险、抢险救灾等重点环节,强化点对点精准调度,做到压减层级、扁平指挥、联合调度。今年入汛以来,全省累计开展点对点调度州(市)624次、县(市、区)2551次、乡镇(街道)1186次,持续压实各级防汛责任。
政令通达、有“叫”必“应”,有效应对迅速叫醒叫应。各级应急管理和气象、水文部门建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值班人员24小时直联制度,强降雨过程期间开展联合值班,实现“1262”精细化预报和暴雨、强对流天气等预报预警信息实时共享;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发出“1262”精细化预报和暴雨、洪水高级别预警信息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本级防指负责人,第一时间叫应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村(社区)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即时到人、防范措施灾前到位。今年入汛以来,省防办共叫醒、叫应州(市)、县(市、区)责任人4361次,被叫责任人回应率100%。
在8月7日泸水市山洪灾害中,巡河人员发现河道水位上涨险情后,第一时间上报。鲁掌镇迅速组织滴水河村、湾转河村处于危险地段的44户155名群众紧急转移,1小时30分后山洪暴发,因报告及时、预警处置到位,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据了解,我省将紧紧围绕“1262”联动机制的完善和落实,加大灾害监测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提升精准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明确防汛调度标准,完善和执行防汛应急预案,强化预警与响应联动;探索建立基层转移避险机制、救援机制,夯实基层防汛救灾能力,全力抓好汛期强降雨防范应对,推动全省防汛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 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