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暑假,去“有风的地方”来一场文化研学之旅
暑期来临,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迎来研学旅行的旺季。走进位于苍山脚下的“白族扎染之乡”周城村,街道两旁扎染坊林立,蓝底白花的扎染布在风中舒展,精美的图案令人目不暇接。白族扎染从两汉时期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周城的织染业传承数百年兴盛不衰,“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景象让这里成了旅行者们不可错过的一站。
在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学生们跟随讲解员的介绍,依次参观展厅,了解白族扎染的历史和工艺。织布、制作染料、制作模板、绘图、扎花、布料脱胶、浸染、与空气接触氧化、拆花……白族人世世代代制作扎染布的每个步骤都以实物、文字、泥塑等生动再现,展厅内还展出了许多扎染珍品。结束参观后,学生们来到体验区亲手制作一条独一无二的扎染方巾。
“白族扎染最经典的蓝色染料由板蓝根制成,目前白族扎染有100多种扎法和针法,大家今天可以通过学习做出几款简单又好看的图案,这是水波纹,这是同心圆,还有蓝天白云、雪花……”经讲解员演示,大家纷纷开始动手,互帮互助并加入自己的创意,白族奶奶们也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个个耐心指导。
初一年级的王晨硕感受到了非遗手工艺的魅力:“仅仅是一捆一扎,就可以染出天空、云彩、雪花等千变万化的图案,白族扎染中色彩的碰撞也很有魅力。”
此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云南实践周研学活动以“探究云南非遗文化,寻访华夏文明之光”为主题,有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参与。从昆明到大理再到丽江,同学们游览了世界自然遗产石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在大理这一站,不仅有扎染、瓦猫、霸王鞭等非遗项目体验,有美丽的洱海、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等丰富的场景,也有白族三道茶、白族调、彝族跳菜、篝火晚会等民俗体验,以及谢师礼、齐诵《少年中国说》等融入了国学文化的内容。
作为这次实践周研学活动的带队老师之一,胡春辉老师表示:“云南的气候非常适合开展暑期活动,在这几天的行程中,人文、自然景观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尤其扎染等手工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度非常高,平时腼腆内向的同学也创作出了满意的作品,通过研学旅行,大家获得了课堂之外的体验。”
初二年级教师刘欣欣也说道:“我们与学生同行的老师中,有各个学科的任教老师,旅途中历史老师会告诉大家大理国的历史,在天龙八部影视城,大家又加深了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印象;从海口来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平时物理课上关于气压的变化,大家通过观察零食包装膨胀的变化就得出了正确的推论;当大家发现这边到了晚上8点多天还没有黑的时候,对地理课上讲到的地球经度对时差的影响也有了直观的认知。这次研学的每一站都有非常好的设计,云南处处是宝藏。”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苏航
责编:黄芳(段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