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8年的咖啡树桩,见证了“保山小粒咖啡”的发展之路
“请看,这就是我在1976年种下的铁皮卡(咖啡品种),现在都长成树桩子了。”日前,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农场芒丈队的咖农屈勇乐呵呵地介绍。
随着潞江农场第一代咖啡人姜平的推广,上世纪70年代,铁皮卡从老桥队覆盖到了全场各个生产队。借此机会,姜平团队除了推广无荫蔽适当密植栽种法外,也开始了海拔、气温、土质等方面对咖啡品质影响的试验。
“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全场各个生产队都铺开种植铁皮卡了,我们家种了20多亩,整个芒丈队种了近300亩。”屈勇说,“那会儿咖啡发展势头很猛,我们不仅召开了小粒咖啡的种植推广会,并且还在小坝队设立了小粒咖啡的试验田呢!”
说到咖啡试验田,曾在试验田当过采摘工人的宋志兰心情有些激动。她说,1982年,她跟随在试验田工作的丈夫来到咖啡地里,看到整片的咖啡树结满了红色的咖啡鲜果,立刻挽起袖子,加入了采摘工作中。当时的试验田,地处潞江农场的小坝队,是现在潞江坝集镇的核心区域。
“之后,由于咖啡发生了病虫害,产量逐年下降,加之集镇的开发建设,试验田就被取代了。不过,我们都知道,铁皮卡全在芒丈队呐!”宋志兰回忆。
芒丈队地处高黎贡山东麓、怒江西岸,平均海拔900—1200米,夏季湿润、冬季无霜,日照时间非常充足。屈勇出生于1961年,是地地道道的老芒丈人,15岁那年初中毕业便回了家。也就是这年,屈勇跟随着父母。在自家的胡椒树旁种下了铁皮卡咖啡苗。
“那会儿,芒丈队还没有这个村口的立石,有的只是成片的胡椒树和橡胶树。”屈勇说。
1976年,“保山小粒咖啡”乘着农场全面推广种植这股东风,和农场的其他生产队一起,在芒丈队的土地中扎了根。经过数十年的岁月,竟然结出了高品质的咖啡豆,芒丈队正是铁皮卡的家。
“不过,种植铁皮卡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屈勇说道,“因为铁皮卡这个老品种的咖啡,它不耐寒,病虫害较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都是刚开始种植,经验很少,在咖啡的管护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咖农的负担不小,幸好芒丈队的气候很适合铁皮卡,所以才能保留至今。”直到20世纪90年代,潞江农场的生产技术科引进卡蒂姆咖啡品种,相较铁皮卡而言,卡蒂姆耐寒抗旱、病虫害相对较少、年产量大小不明显,在多重优势的叠加下,得到了咖农的青睐。于是,卡蒂姆迅速得到推广,一时间整个芒丈队(包括老水井队)种植和嫁接了1000余亩卡蒂姆咖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咖啡市场并不景气,甚至一路下滑,其他生产队由于病虫害和市场经济的因素,忍痛砍掉了数十年的咖啡树,改种芒果、龙眼等其他热带经济作物。芒丈队在此冲击下,并没有砍掉咖啡树,而是走了“更换+套种”的模式增加收入——将品种更换成了好管理的卡蒂姆,在全队1000余亩的咖啡地里套种了芒果、坚果等热带作物。
“舍不得砍(咖啡树),自己亲手种下去的,哪怕不值钱也要想办法留住它,所以想到了套种的方法。原以为套种会给咖啡树带来影响,现在看来,我们芒丈队的套种居然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套种的果树长势喜人,咖啡豆反而更加圆润饱满。”屈勇介绍。
在“保山小粒咖啡”寻根溯源的过程中,芒丈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咖啡优越的生长环境,但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像屈勇这样老一辈咖啡人的坚守和传承,才能让“保山小粒咖啡”真正立住了脚,扎稳了根,也为潞江镇新寨村“中国咖啡第一村”打下了基础。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胡东湦 屈志强
责编:张晓橙(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