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十年蝶变|奋进龙头山 “手”绘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8-05 20:00:0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十年蝶变|奋进龙头山 “手”绘新画卷

日历第十次掀到这一页:8月3日

一年一年,风吹一阵,雨落一场,草木从裂缝中长出来盖满群山。

尽管已经过去10年,但是每年的8月份,人们都会再次将关切的目光投向——鲁甸县龙头山镇。

每一滴汗水,都蕴藏着奔腾的力量!

每一个梦想,都融汇于奋进的时代!

10年过去了,鲁甸和整个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鼓舞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灾区群众坚韧不拔,用勤劳的双手书写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驱车从昭通中心城区出发,沿都香高速公路一路向南,2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龙头山镇。青山绿水间,龙头山山脉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土黄、嫩绿、粉白、紫红。那是灾区葳蕤的树林、盛开的花儿,那是这片土地上怒放的生命。

然而,比美丽风光更让人心动的,是无处不见的民生之变。

楼宇鳞栉,道路宽阔,行人和车流熙来攘往;微风送爽,广场上欢声阵阵,老人们围坐一起唠着家常享受着大城市般的美好与惬意。

被迫离开震毁的家园,那种不舍与无奈仍旧刺痛着村民的心。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生活的阳光终将照亮过去的一切!现在大家都不会刻意提起,更多的村民愿意谈在这里每分每秒的奋斗,一砖一瓦地建设和10年来的新变化:

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创业先锋、致富带头人……

买小轿车的人多了,种植花椒树、大樱桃挣钱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这里所有的“新”,改变了曾经偏远闭塞的村镇。

勤劳的手:种好“一棵树”

盛夏7月,正值龙头山花椒采摘时节。工人们一边剪枝,一边从剪下的枝条上采摘花椒。长期在鲁甸县琳琅天上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花椒基地务工,他们既能学到花椒种植、管理技术,还能将自家种的花椒卖到合作社。

10年前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李有学家的房屋被掩埋,父母当时在户外劳作,躲过一劫。苏醒过来的他大声呼救后被人救起,想起地震袭来时在旁边房子里玩耍的弟弟妹妹,他拼命地与赶来救援的武警官兵一道在废墟中徒手刨开泥土瓦砾,弟弟妹妹却不幸罹难。亲人的离世,让李有学一蹶不振,无心学业的他养起了蜂,带着蜂群和心中的伤痛离开了家乡,辗转全国各地,3年时间走过了19个省。

漂泊在外,随着伤痛渐愈,无处安放的“心”与“身”,让李有学想回家乡发展。

2019年,李有学回村创办了鲁甸县琳琅天上种植养殖合作社,主要从事养蜂、蜂蜜加工和花椒、核桃示范种植及营销。几经摸爬滚打,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社员由起初的5人,发展到后来拥有社员100多人。

“累,但是日子越过越安逸。”李有学一脸憨厚地笑着说。

李有学说:“接下来要在延伸产业链、运用现代营销方式上发力,在产业融合上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7月14日,龙头山镇光明村的付贤金结束了大二的学业,回到了村子里。这个暑假他依然和以前一样帮助父母摘花椒、晒花椒、卖花椒。

这个生长于鲁甸大山里的少年对花椒“情有独钟”。两年前,他理科612分高考成绩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他爱花椒是因为花椒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梦想,哥哥姐姐和自己上学的学费,生活中的各种支出,花椒总在急需之时“挺身而出”,解决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付贤金说:“要不是种花椒,我可能早就辍学了,哪能考上大学。”

回忆十年的生活,付贤金感恩生于伟大的祖国,板房里琅琅的读书声还回荡在脑海里,那时他还是懵懂的孩童,虽然灾难无情,但温暖常伴,大家建起了新家,开启了新的生活,笑容再次回到脸上。

龙头山镇光明村是远近闻名的“花椒村”。全村有2100多户群众,家家种花椒,花椒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当地村民在花椒林间套种仙人掌并发展林下养殖“椒林鸡”,实现了一块土地三份收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据统计,鲁甸县青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2万亩。花椒年产量达1.705万吨,年产值达12.67亿元,带动4.12万户18万余人增收,收入5万元以上的花椒种植户多达4000余户,实现了既带动群众增收,又促进花椒产业良性发展的目标。

2023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8.66亿元,是2014年的2.63倍,年均增长1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5547元,是2014年的3.33倍,年均增长14.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龙头山,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开拓的手:建好一条路

2018年11月,昭通市都香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指挥长兼总监理工程师蓝斌,放弃优渥的省城工作,怀着誓让乌蒙天堑变通途的勇气,转战条件较艰苦的都香高速公路项目。

时光回到几年前,从正式破土动工到全线贯通。这条高速公路每一寸路基、每一片箱梁、每一根钢筋都记录着蓝斌忙碌的身影和奋斗的执着。

面对都香高速公路地质构造复杂和总承包管理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蓝斌和指挥部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施工一线调研指导,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在施工中,蓝斌把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来抓, 时时讲、处处讲。凡是他看到的或听到的,只要是质量问题,他从不放过。

2020年12月31日,都香高速公路守红段前40公里通车,龙头山镇到昭阳城区只需半个小时。蓝斌说:“能够参与到都香高速公路建设是我的荣幸,看到高速公路通到群众的家门口,回家的路更近了,我内心十分激动。”

当人们跨过一座座大桥,穿过一座座隧道,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这些都凝结着像蓝斌这样的千千万万工程建设者的心血!

对都香高速公路昭通段沿线的群众来说,无论是远在外地务工的返乡人员,还是沿线常住群众,无不称赞这条高速公路是一条幸福之路。

李保学在龙头山集镇上经营一家200平方米的超市,这几年夫妻俩踏实苦干,日子过得十分红火。每周李保学都要从龙头山镇到昭阳区进货,都香高速公路通车后,他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还可以抽出时间去照看在县城上学的孩子。

“做生意辛苦又琐碎,但累并快乐着。一回到家看到老婆孩子,这些郁闷都会烟消云散。”这个朴实憨厚的男人说起自己的小家幸福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村里最大的改变是村民的干劲更足了,我们一定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把日子过好过红火。”李保学说。

一条畅通的道路,让村民的生活发生着深刻改变。

在以前,农户种植的花椒、养殖的牲畜,大多都自行运往外面销售,通车后足不出户就有客商到家里购买,给农户节约了很多成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一筐筐樱桃、桃子、红梨刚被摘下,便被搬进路旁的冷链运输车里。“一路走高速,鲁甸的农特产品很快就能摆上北上广市民的餐桌。”王师傅说。 一边是深藏大山的蔬菜瓜果,一边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高速公路的贯通,畅通了农产品进城的渠道,让乡村与城市距离更短、供给与需求对接更紧,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丰富了市民生活。

“原来从我们老家到昭通城区要2个小时左右,路很难走,现在都香高速公路修通了,从鲁甸县城到这里只需不到1个小时。”鲁甸县乐红镇对竹村村民匡开友说。

一条路,拉近的是距离,便利的是群众。

依托都香高速公路,鲁甸在梭山镇打造了两山峡谷温泉旅游度假区,并依托鲁甸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灾救灾体验馆、朱提银文化展览馆等,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都香高速昭通段起点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顺接都香高速贵州境内段,经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止于四川省金阳县春江乡。今年1月初建成通车后,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到四川省金阳县春江乡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有效解决了沿线10个乡镇近187.87万群众的出行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线路沿线的苹果、花椒、核桃以及樱桃等农特产品都将通过这条大通道,快捷运向远方,走出深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创新的手:守好一面湖

李家山、红石岩,在鲁甸6.5级地震发生以前,并不为人所关注。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工程。”看到红石岩堰塞湖的变化,李家山村党总支书记陶永红常常激动不已。

思绪回到10年前那个天崩地裂的时刻,鲁甸县火德红乡李家山村和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交界的牛栏江干流上两岸山体崩塌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威胁下游沿江10个乡镇3万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6年2月26日,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全面开工;

2019年12月19日成功下闸蓄水;

2020年6月22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2021年10月30日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2023年6月30日通过竣工验收技术鉴定。自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15.8亿千瓦时。

青山叠翠,碧波荡漾。谁能想到,当年险象环生的堰塞湖通过科学整治,坐拥23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地震造成的堰塞体在废墟上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实现了“除害兴利 、变废为宝”的目标。

李家山村红石岩、王家坡村民小组分别因堰塞湖淹没、山体坍塌掩埋,群众生产资料几乎全部损失。李家山村9个村民小组搬迁到了1200米水位线的安全地带。

宽阔的柏油路旁,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下,李家山的村民们三三两两悠闲散步;广场上,老老少少正随音乐跳着欢快的舞蹈;富有特色的民居,透出温暖的灯光……

村民们都说:“过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现在手里有钱了,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和城里人没啥两样。”

站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远远地望着一泓碧绿的湖面,陶永红诉说着村子的发展变化:“只是10年的时间,我们的住房、交通、医疗这些条件都改善了,可以说灾后重建让我们提速发展了30年以上。”

粉红的西红柿挂在一串串碧绿的秧子上,非常好看。“你们摘几个吃吧,我们的西红柿不洗吃了也没事,绿色的!”

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蔬菜种植中尝到了甜头。蔬菜种植基地由鲁甸县恒火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前期规划发展早番茄、小黄姜、辣椒100亩。牛栏江河谷地带,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温热的气候,为早熟、反季节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结合河谷热区资源这一优势,火德红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早春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来这里做工,一个月工作20天左右,能挣到2500元左右。在这里做工,家务事也可以做。”李家山村村民叶顺芬说。

又细又长的红辣椒、鲜嫩多汁的小黄瓜、光滑油亮的紫茄子……在李家山的山坡上,蔬菜长势喜人、生机盎然。

家园,多么温暖的字眼。

从地震废墟上站起来,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有太多让人感动的故事。鲁甸人民用勤劳的双手,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重塑她的美丽,再造她的幸福。

回忆是永恒的力量,而最好的铭记就是接续奋斗……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沈迅 蔡侯友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娟 吕翼 刘建忠

责编:王剑钊(蔡侯友 沈迅)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