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已报告110例中毒病例!云南一地发布预警
8月6日
玉溪市通海县疾控中心发布
通海县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预警
1月至7月
全县共报告野生菌中毒病例110例
详情如下
↓↓
通海县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预警
(第 2 期)
近期,我县进入野生菌中毒高发时段,2024年1月至7月全县共报告野生菌中毒病例110例,其中发病人数在2人以上的野生菌中毒暴发事件共报告12起,12起事件中11起发生在6月至7月,去年同期(2023年6月至7月)全县仅报告1起。12起野生菌中毒暴发事件中食用多品种杂菌(含背土菌)中毒7起,食用背土菌中毒3起,食用见手青中毒2起。12起野生菌中毒暴发事件中:家庭自采野生菌(杂菌)加工食用中毒10起,农贸市场购买后家庭自制加工食用1起(见手青),餐饮场所食用中毒1起(见手青)。
鉴于当前我县野生菌中毒高发的严峻形势,为严防因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确保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发布如下预警信息:
一、不随意采摘和买卖野生菌。由于有毒、无毒野生菌外观区分特征不明显,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和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以辨识的野生菌,采购野生菌应前往有正规资质的农贸市场或专业交易(批发)市场,不要随意在街边购买,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二、集体聚餐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集体聚餐尽量不要自采或市场采购野生菌后加工食用。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三、不轻信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由于有毒野生菌与普通食用野生菌很难鉴别,仅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到有毒野生菌。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毒蘑菇的方法不科学、不严谨,提醒广大群众不要被误导。如以下这些方法并不能判断野生菌毒性。
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致命的白毒伞虽然长相纯洁朴实,却有剧毒;而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大红菌等,却是美貌与安全并存的食用菌。
2.长在潮湿处、粪便上的蘑菇有毒?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脏乱”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3.虫蚁不食毒蘑菇,虫蚁食过的蘑菇无毒?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4.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同煮后可致后者变色,从而判断蘑菇是否有毒?银针验毒的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大蒜变色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
5.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6.毒蘑菇往往有鳞片,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有鳞片,只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产生严重的肌肉溶解及器官损害,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四、遵循以下原则,安全食用野生菌。
1.不要采食和购买不熟悉、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2.加工烹调时要炒熟煮透,切记不要凉拌生吃,切记不要多品种野生菌混合加工;
3.吃野生菌时不要喝酒,以避免有些野生菌所含成分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食物中毒;
4.不要轻信所谓“民间偏方”分辨有毒野生菌。
五、怀疑野生菌中毒,应立即就医。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产生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采取简易方式进行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柄、筷子、手指等刺激喉部,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或立即前往附近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通海疾控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