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烤烟叶成为村民致富“黄金叶”
立秋刚过,建设村的千亩烟田里,成片的烟叶青绿中泛着微黄,随着微风摇曳。烟农们穿梭在烤烟田里,采摘、搬运、装车,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
建设村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平均海拔1538米,耕地面积6459亩,辖13个村民小组,433户1690人。在岩帅镇和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村围绕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做强烤烟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烤烟千亩示范村,成功走出了一条兴烟强村的发展之路。
走进烤烟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烟叶烘烤的香气,烟农李江萍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着卸车、分类、编烟、装炉,看着已经编好,等待装炉的烟叶,李江萍心里感到特别满足。
“是种烤烟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今年种植烤烟50亩,预计纯收入可以达到十余万元,相比较外出务工,种烤烟既能在家门口挣到钱,自己也能照顾家庭。”李江萍说道。
几年前,李江萍夫妻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很不稳定。特别是两个孩子出生后,家庭压力越来越大,打工赚钱和照顾孩子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村“两委”鼓励她种植烤烟,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经过几年的摸索,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成了村里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
烤烟丰收给烟农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部分非种烟户也同样受益。今年56岁的赵俄到一到烤烟移栽和采收时节就变得异常忙碌,每天早出晚归给村里的烟农打短工。据他介绍,由于家里人少,缺乏劳动力,加上年龄比较大,种植烤烟有难度,他便给种烟大户打工,一天可以收入100元,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元。
建设村的烟叶丰收,给村民们绘制了一幅好“丰”景。特别是省民政厅挂钩帮扶建设村以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坚持把烟叶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积极协调上级资金,链接社会资源,规划烤烟种植发展路径,通过修缮烤烟房、配套水电设施、修缮产业路,改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烤烟—玉米”轮作,提升土地产出,提升经济效益。2024年,建设村种植烤烟面积1216亩,种烟农户达到100户,预计产值达到560余万元,同时带动村内60余人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千亩烤烟田建设,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让烤烟叶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叶’。”该村党总支书记李乐说道。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王东刚
责编:张晓橙
审核:张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