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乌木龙“俐侎服饰”:编织民族文化 开出致富之花
在临沧市永德县境内,有一个服饰以黑为美的少数民族——彝族支系俐侎人,他们的聚居地因此得名“黑衣部落”。俐侎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服饰制作习俗,俐侎服饰制作技艺,经过历代俐侎人的沉淀与传承,在黑与白的纱线中织出了经典,凝结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优秀成果,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生动写照。
走进乌木龙乡乌木龙村箐边组李从妹家,72岁的李从妹坐在织布机旁织布,手工制作的传统织布机“吱吱呀呀”的声音格外悦耳。走廊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女士盛装、普通装、新娘装,男装闷襟、对衫,儿童装,绣花鞋,各式的包包和配饰琳琅满目。
作为云南省非遗项目俐侎服饰制作传承人,李从妹制作俐侎服饰已有47年,先后带出了传承俐侎服饰制作手艺的学徒50余人。俐侎文化以服饰为媒在她的手中延续。2023年,李从妹靠售卖俐侎服饰收入3万多元。
“我16岁就开始学习做俐侎服饰,从煮线抽丝、纺线织布,到浸染捶打、缝纫刺绣,边学边做边问,照着外婆和母亲的成品做,在长辈的指导下,反复多次,直到把制作工序、技巧熟记在心里,最后转变成我的增收的技艺。”李从妹说。
以李从妹为代表的俐侎服饰制作人,制衣技艺精湛娴熟,成衣既保留着鲜明的俐侎服饰特点,又包含与时俱进的创新巧思。黑白格包头、衣襟的点缀、袖口精致的绣样等,更加活泼和艳丽的装饰增强了衣服观赏性,也拓宽了受众面。
“改良前的俐侎服饰素雅含蓄,精致贵重,改良后俐侎服饰多了一丝俏皮的颜色,今年芒果节我们穿着改良的俐侎服饰参加广场舞比赛,走进了决赛呢!”乌木龙广场舞队队员毛小五说。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毛小五和队员们身着俐侎服饰在广场上跳舞,她们的队伍也成为行走的俐侎文化宣传牌。
满载民族文化蕴意的民族服饰不仅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得到俐侎人认可,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喜爱。俐侎文化随着服饰,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我在乌木龙街道租了间店铺做俐侎服饰,顾客还比较多,有时要叫上周边姐妹一起做才能完成预订量,每年靠制作服饰都能增收3万元以上。”乌木龙村平掌组俐侎服饰制作人张银珍介绍。据了解,乌木龙乡有60余人从事俐侎服饰制作、售卖工作,她们团结了俐侎妇女,为其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俐侎人染制服饰技术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少数民族村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衣服,俐侎服饰的制作需要大量手工靛染的布料,随着市场的扩展,靛染原料靛叶的种销产业逐渐形成。据统计,乌木龙乡种植蓝靛面积为2500余亩,每亩产量约为5吨,按照1.2元/斤的市场价,每亩收入可达12000元,总产值能达3000万元,民族服饰的制作与销售进一步带动了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一套俐侎服饰需要经过煮线、抽线、纺线、织布、靛染、剪裁、缝纫、刺绣等多道工序,经过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交流融合,俐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民族文化、就业和市场有机联系,以衣为媒,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调,开出增收致富花。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春林 见习记者:隋鑫 通讯员:李泰蓝 李玉珠
责编:黄芳(李春林 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