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护云岭“明珠” 绘绿水青山——云南推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纪略
      发布时间:2024-08-26 15:50:04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护云岭“明珠” 绘绿水青山——云南推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纪略

“海菜花,开白花,爱洗澡的小娃娃,不带泥也不带脏,清清湖水是海菜的家……”盛夏时节,云南省内多个水域的海菜花竞相绽放,网友直呼:“太美了,看起来好治愈!”作为一种对生长水质要求极高的珍稀沉水草本植物,海菜花的频频出现,便是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成效的最好力证。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云南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扎实推进河(湖)长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打响了一场“湖泊革命”的攻坚战。

2023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趋好。其中,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国家典型案例;抚仙湖流域治理被列入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阳宗海平均水质更是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

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生态之治”,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正持续向纵深推进,也为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分“答卷”。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践行嘱托 苍洱毓秀

洱海

夏风轻拂,洱海碧波满漾,生态廊道上绿意盎然。作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洱海治理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大理州近年统筹推进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全力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各项工作推向纵深。

眼下,由大理州洱海管理局牵头,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大理大学承担的洱海水生态监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副院长高登成告诉记者,该监测工作于今年6月开始并将持续一年。监测组技术人员将分别按季度或月度在不同监测点位对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监测项目开展监测,为洱海水生态恢复及保护治理提供科学数据。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囊括各种水生动植物要素的复杂系统,我们要把洱海水生态系统里的关键生物要素现状弄清楚,并结合往年监测数据,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分析其变化规律。”高登成表示。

守护洱海还离不开全民参与。今年55岁的赵志华曾是“靠海吃海”的渔民,自从当地取缔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他便加入洱海滩地管理员的队伍。“理由很简单,洱海是块宝,祖祖辈辈都靠它生活,哪怕现在苦点累点,也要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清亮亮的洱海。”赵志华笃定地说。目前,大理州环洱海共有滩地管理员140余名,他们成为守护洱海水质最重要的基层力量。

与此同时,一系列有力举措也逐一落实落地——

《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和《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不断完善,“两线划定”“三线一单”等分区管控要求严格落实,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洱海流域城镇截污治污、农村污水治理等9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制定实施,洱海流域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排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城乡“两污”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以削减污染负荷、建设生态农田为主题,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科研攻关,构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监测网,坚决防止高浓度农田尾水进入洱海。

……

今年以来,洱海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削减,水质总体稳定并稳定保持Ⅱ类,为近15年最低水平;全湖透明度均值为2.12米,处于近年较高水平。苍山、洱海的秀丽风光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网红打卡胜地。

洱海生态不断优化,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持续的生态红利。大理市太和街道下末村一家咖啡馆的老板杜杰表示:“从早到晚,店里游客都很多,最多时一天超过4000人次,99%都是外地游客。”如今,他经营的咖啡馆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店。

起初,杜杰与当地许多村民一样,对洱海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治理措施产生过顾虑:“建设环洱海生态廊道,就必须拆除延伸到洱海里的民房,客栈生意肯定受影响……”但事实证明,治理后的洱海风景更美了,游客不减反增,杜杰看准时机在洱海边开了家咖啡馆。“生态廊道建成后,游客多了100倍还不止!”杜杰欣喜地说。

描绘“湖富同兴”的抚仙湖

开源节流 琉璃万顷

抚仙湖

滇中青山之间,万顷碧波,湛蓝如镜,这便是玉溪人民的“母亲湖”,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

然而,因近年屡遭干旱少雨气候影响,使得抚仙湖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抚仙湖流域由原先澄江、江川、华宁三地共管,改为整体委托澄江市统一管理。近年来,澄江紧紧围绕“三治一改善”目标任务,实施湖区全流域截污治污项目,同时以改善湖区调蓄带、河道、农业污染为根本出发点,多措并举、开源节流,竭力让湖体水量多起来。

日前,记者在抚仙湖北岸看到,位于右所镇旧城村二横渠的调蓄带水回用二级泵站已投入运行。随行的澄江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潘文兵介绍:“该工程计划分两期实施,全面完工后,可实现坝区高效节水设施的全覆盖,并使调蓄带里的初期雨水、农田退水及中水与高效节水管网形成闭环循环通道,达到源头治污,向抚仙湖清水置换的目的。”

2023年初,澄江市启动“五位一体”湖外农业用水循环工程建设,通过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的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抚仙湖流域山区水资源实现高效循环利用,破解了当地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去年以来,该工程累计有效调水910.74万立方米、抽提回用339.98万立方米,中水回用率从12%提高至32%,覆盖耕地用水约4.3万亩,置换补给抚仙湖的清洁水源总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好水终究绕不开水质。过去的抚仙湖流域,沃野平畴灌溉方便,农民大规模“围湖种菜”,这也导致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澄江市聚焦水、肥、药等污染物,全面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走进当地一家蓝莓科技公司的种植基地,近500亩蓝莓郁郁葱葱。公司负责人表示:“澄江要发展‘数字化、设施化、有机化’农业,我们龙头企业理应带头示范。这块基地,我们3年内将完成盆栽离地、基质用土和水肥一体化改造。”

近年来,澄江市按照建设施、建基地、建灌区、推水改,调结构、转方式、育主体的思路,深入推进节水、减肥、降药、控粪污、转方式“四减一转”行动,落实正负面种植清单,种植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7.52万亩,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抚仙湖保护治理注入合力。

立足于水环境水生态改善这一目标,澄江市还突出全民共建共享,广泛引导群众参与管湖护湖治湖行动。市河长办负责人介绍,2023年12月起,全市扎实开展“河长清河清漂”行动,累计投入近2000余人次,重点解决调蓄带“存水”入湖风险。目前,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被列为全国8个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

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也为当地百姓描绘了一幅“湖富同兴”的新画卷。

在抚仙湖东岸,一家悬崖咖啡依山而建,游客坐在店内便可眺望蔚蓝深邃的抚仙湖,享受悠闲惬意时光。该店负责人表示:“自‘五一’假期开业以来,店里接待游客近4000人次,且6、7月的营业额都有增长,经营效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结束“多头管水”的阳宗海

水清鱼跃 明湖蝶变

阳宗海

7月的阳宗海,湖面鱼跃波光,鸥鹭翔集;岸上游人如织,清风拂翠,构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夏日写意画。去年以来,阳宗海全湖平均水质达Ⅱ类,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这里的水体曾一度遭到严重污染,全湖平均水质降为劣V类,饮用、灌溉等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加之湖区地处昆明呈贡区、宜良县和玉溪澄江市三地管辖交界区域,长期缺乏统一管理,保护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2009年10月,云南省从统筹阳宗海保护治理的高度出发,成立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阳宗海管委会”);2010年7月1日,阳宗海管委会正式挂牌履职,对辖区实行“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彻底结束了“多头管水”的混乱局面。

多年来,昆明市坚决扛起阳宗海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精准施治,累计投入保护治理资金20余亿元,先后实施减污降砷、环湖截污、清污分流、环湖生态恢复提升、面源防治、退耕还湿、河道治理等82个保护治理项目,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1年,阳宗海高原湖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省内首家高原湖泊研究机构,中心组建起由34名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并设立由“两个中心、两个平台、五个系统”组成的阳宗海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平台,以系统、科学、精准的研究管理体系,为阳宗海保护治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在阳宗海高原湖泊研究中心,现场驻点技术人员聂菊芳向记者介绍:“中心联合中科院、云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单位,常年开展砷污染治理及阳宗海保护治理的水生态、水安全等研究,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阳宗海的水质总体要达到Ⅱ类水标准。”

工程治理方面,当地则突出截污治污,建成环湖截污支次管网46.2公里,全覆盖推进流域内清污分流工程建设,流域内10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辖区内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污水入厂、清水入湖。

2024年1月1日,新修订的《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也为阳宗海保护治理进一步筑牢法治屏障。

……

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2016年6月至今,湖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部分月份达到Ⅱ类;2022年、2023年,全湖平均水质达Ⅱ类,呈现趋稳向好态势。

阳宗海保护治理的成果,也成为群众共享的生态红利。2023年9月至10月间,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开展生态调控捕捞,共有87户渔民参与捕捞,捕捞渔获物约40吨,户均收入1.8万元。

如今,漫步阳宗海沿岸,碧波荡漾、天蓝地绿,让人心旷神怡。谈到阳宗海的变化,当地居民感受最深:“湖水清了,生态环境好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九大高原湖泊,”洱海、抚仙湖、阳宗海无疑是云南“一湖一策”精准治湖的生动缩影。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倾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云岭高原“明珠”的故事还将在新时代续写更璀璨的华章!

来源:人民长江报(张濛 王莹 陈俊廷)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