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滇池湖畔的小渔村,为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究竟有多少渔村?
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
2020年起,滇池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那么,渔民们的生计怎么办?
滇池湖畔的小渔村、海晏村
用“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给出了乡村振兴的一种探索方案
提起昔日的小渔村,人们不禁皱起了眉头:泥泞的乡间土路、脏乱差的村庄环境……“以前要到村里走亲访友,大家都会面露难色,更别说搞乡村旅游了。”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乡村CEO徐曦说。
如今的牛恋村小渔村民小组,整洁的乡村小路贯穿全村,鳞次栉比的砖红色建筑与繁盛茂密的植被相映成景,远道而来的游客或在步道游玩拍照,或在露营基地喝茶烧烤……
小渔村的民居与旅游设施 王美莹/摄
自古以来,小渔村村民主要以捕鱼和农业种植为生。近年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村民在政府的带领下,放弃捕鱼捞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漫步于小渔村,可见稻鱼共生、渔乐圈露营基地、小渔村大食堂等多种游玩项目或设施。“丰富多彩的旅游业态的引入,让村民由渔民变成老板,生活越来越好了。”徐曦告诉记者。
小渔村一景 王美莹/摄
36岁的李甜甜便是返乡创业的一员。她曾经是云南省某医院的护士,目睹近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美食的她在村里开了一家餐饮店——甜咪西小馆。
李甜甜告诉记者,游客最多时,餐饮店一晚的营业额能达到1万元,十多个家人在店里帮忙,“我过上了理想的乡村生活”。
李甜甜正在制作咖啡。王美莹/摄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海晏村位于滇池东岸。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渔村码头成为滇池“最美日落”的打卡胜地。
这个茶马古道贯穿的小村庄,虽然历史积淀厚重,但村容村貌的建设较为滞后。近年来,以绿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海晏村的“颜值”不断提升。
海晏村的茶马古道 王美莹/摄
乡村变美了,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由外出打工转为守家致富,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截至目前,海晏村现有餐饮小吃、民宿等经营户100余户,98户村民通过房屋租赁,每年实现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新业态的涌入,还为本地村民带来300多个就业岗位。
肖媛和母亲在自家店铺门口。王美莹/摄
肖媛曾经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白领,家乡因旅游“火”起来后,她索性辞职跟着母亲一起经营自家的店面——俏妈豌豆粉。
节假日的时候,店铺最多能卖出300多碗豌豆粉。“我家的豌豆粉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把妈妈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肖媛告诉记者。
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让村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滇池渔村的探索与实践,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不正是中国万千美丽乡村谋求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吗?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王美莹 方曲韵 徐鑫雨)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