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沉水植被修复重构洱海“水下森林”
雨后初晴,洱海坝子沉浸在氤氲的水雾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上关镇东沙坪湾,一筐筐微齿眼子菜被运送到洱海湖滨,60余名工人将它按十几株一缕梳理出来,在根部用细绳与石头捆绑住,再由负责种植的工人划船运送到湖面,按一定的间距抛进水里。
“用石头捆住根部,微齿眼子菜就能沉到湖底扎根存活。按照目前的工作量,一天能种植30多万株微齿眼子菜。通过人工补种沉水植物,在水面下形成繁茂的‘水下森林’, 对修复洱海水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丑庆川介绍。
科研人员通过多年来持续对洱海的水生植物类群进行跟踪监测,针对洱海湖区水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植被群落简单化、植被面积占比小等突出生态问题,制定实施“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工程”,从2022年开始,每年3月至8月间,在洱海湖区内的多个片区开展沉水植物规模化种植。
(微齿眼子菜)
东沙坪湾片区主要种植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光叶眼子菜等,8月份以来,已种植轮叶黑藻300多万苗,预计今年完成40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种植。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闫敏丽说:“今年3月份,我们在海东、挖色、喜洲海舌片区种了500万苗海菜,现在都已经开花了。”
洱海的水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沉水植物作为清水态水体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丑庆川介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呈现为以沉水植物主导的清水态和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主导的浊水态两种。沉水植物能够减少沉积物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水体吸收营养,并产生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与藻类产生竞争。此外,沉水植物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场所,维持浮游动物种群数量,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使湖泊维持清水状态。”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一个个池塘就是水生植物种苗繁育的基地。“我们先选择能够耐受当前水体营养盐状态的物种进行恢复,这些物种恢复后能够不断净化水体,将营养盐浓度降得更低,到时候就能恢复更多的清水种植物。”丑庆川说。
据悉,大理市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项目属于“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中的“洱海湖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饮用水源保护修复单元——湖泊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从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鱼类结构优化调整、重要滤藻动物与土著鱼种恢复、外来物种防控、岸带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等多种生物因素的调控入手,对湖泊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控。
其中,水生植物关键类群的强化恢复总实施面积为92.4万平方米,通过削减危害物种金鱼藻,对海菜花、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洱海本土物种进行人工种植恢复,重构湖湾“水下森林”, 促进该区水生态环境向“草型清水态”转变。
大理州山水办副主任孙祥余表示:“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恢复洱海近岸沉水植被面积,改善植被群落结构,增强湖湾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自净能力,提升洱海近岸水环境质量,改善近岸水生动植物的生境,同时,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苏航 秦蒙琳
责编:谢祥睿
审核:王剑钊(秦蒙琳 段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