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云上”蘑菇村 看阿者科如何实现农耕文化活态传承
阿者科
哈尼语意为“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
是一个位于哀牢山顶、梯田云海深处
保留最完整的独具特色的
哈尼族古村落
日前
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第三季
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元阳县阿者科村
寻访活态遗产振兴发展
阿者科村曾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以村名命名的“阿者科计划”
入列世界旅游减贫案例名单
电影《无问西东》曾在这里取景
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卷中也出现过它的身影
……
俯瞰阿者科村
阿者科村
地处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
拥有保存完好的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
独特的哈尼族传统民居
和深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
阿者科村坐落于半山腰间,全村占地约1.43平方公里,村落顺梯田走势布局,南高北低,哈尼族特有的“蘑菇屋”围簇着一条自寨门、寨神林、磨秋场、水碾房和梯田的百年石道将村落与梯田、外界相连。
当地哈尼族人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出了独特的资源环境利用方式,即:依托森林涵养水源、物种及村寨居所,村寨周边梯田水沟横跨数座大山村寨,盘山绕岭,形成水利系统,可保农田用水常年不息,也能保证山地植被水源不断,肥力循环。
至此,以阿者科村为代表的“林-村-田-水”四要素同构生态系统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世界遗产地核心。
尽管如此,阿者科村也曾面临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问题,看似童话般的乡土生活,曾经非常艰苦:原始的蘑菇房低矮潮湿,采光差易漏雨。当地村民曾说道:“蘑菇房是城里人想看,不是当地人想住的。”
因为,那时的阿者科村不通公路,建筑材料需要马匹驮着或中老年阿嫂背着进村,所以只有几户经济宽裕的人家盖了钢筋水泥房。蘑菇房保存完好的阿者科村,也成为当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村落之一。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如果这片土地不能给当地人创造更多的收益,村民很难持续耕种下去,梯田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就会慢慢消失。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
2018年,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团队给当地做梯田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对梯田保护区内35个自然村进行了全方位、全覆盖的调查。针对调查发现的当地面临空心化、低收益两大问题,中山大学保继刚团队编制了“阿者科计划”。
游客体验阿者科风情
“阿者科计划”实行的是一种 “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不租、不售、不破坏”。对村寨进行整体改造并统一向游客收取费用,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
阿者科村蘑菇房客栈。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当地通过实施“阿者科计划”,对哈尼梯田、原始蘑菇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保护和改造,让它们成为更加独特、更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打造哈尼族人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
听老者弹唱哈尼古歌
计划实施以来,阿者科村把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要抓手,组织村民参与运营管理,培训村民提升旅游服务素养,以“蘑菇房”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阿者科村的支柱产业,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已基本形成。
梯田特色稻田鸭
此外,基于传统哈尼农耕经验,在传统村落的物理载体基础上,阿者科积极推广“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的“稻鱼鸭”种养模式,千年的农耕生产迎来“新春”。
阿者科分红现场
如今,红河哈尼梯田入列世界遗产已经走过十年,阿者科村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价值,传统村落的“中国故事”享誉世界,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红后的笑脸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徐嵩钦
审核:陈创业
内容整合自: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网、云南红河发布、红河州融媒体中心、红河文旅、元阳县委宣传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