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走进“云上”蘑菇村 看阿者科如何实现农耕文化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4-09-12 14:30:02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走进“云上”蘑菇村 看阿者科如何实现农耕文化活态传承

阿者科

哈尼语意为“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

是一个位于哀牢山顶、梯田云海深处

保留最完整的独具特色的

哈尼族古村落

日前

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第三季

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元阳县阿者科村

寻访活态遗产振兴发展


阿者科村曾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以村名命名的“阿者科计划”

入列世界旅游减贫案例名单

电影《无问西东》曾在这里取景

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卷中也出现过它的身影

……

俯瞰阿者科村

阿者科村

地处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

拥有保存完好的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

独特的哈尼族传统民居

和深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

阿者科村坐落于半山腰间,全村占地约1.43平方公里,村落顺梯田走势布局,南高北低,哈尼族特有的“蘑菇屋”围簇着一条自寨门、寨神林、磨秋场、水碾房和梯田的百年石道将村落与梯田、外界相连。

当地哈尼族人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出了独特的资源环境利用方式,即:依托森林涵养水源、物种及村寨居所,村寨周边梯田水沟横跨数座大山村寨,盘山绕岭,形成水利系统,可保农田用水常年不息,也能保证山地植被水源不断,肥力循环。

至此,以阿者科村为代表的“林-村-田-水”四要素同构生态系统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世界遗产地核心。

尽管如此,阿者科村也曾面临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问题,看似童话般的乡土生活,曾经非常艰苦:原始的蘑菇房低矮潮湿,采光差易漏雨。当地村民曾说道:“蘑菇房是城里人想看,不是当地人想住的。”

因为,那时的阿者科村不通公路,建筑材料需要马匹驮着或中老年阿嫂背着进村,所以只有几户经济宽裕的人家盖了钢筋水泥房。蘑菇房保存完好的阿者科村,也成为当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村落之一。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如果这片土地不能给当地人创造更多的收益,村民很难持续耕种下去,梯田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就会慢慢消失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

2018年,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团队给当地做梯田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对梯田保护区内35个自然村进行了全方位、全覆盖的调查。针对调查发现的当地面临空心化、低收益两大问题,中山大学保继刚团队编制了“阿者科计划”

游客体验阿者科风情

“阿者科计划”实行的是一种 “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不租、不售、不破坏”。对村寨进行整体改造并统一向游客收取费用,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

阿者科村蘑菇房客栈。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当地通过实施“阿者科计划”,对哈尼梯田、原始蘑菇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保护和改造,让它们成为更加独特、更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打造哈尼族人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

听老者弹唱哈尼古歌

计划实施以来,阿者科村把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要抓手,组织村民参与运营管理,培训村民提升旅游服务素养,以“蘑菇房”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阿者科村的支柱产业,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已基本形成。

梯田特色稻田鸭

此外,基于传统哈尼农耕经验,在传统村落的物理载体基础上,阿者科积极推广“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的“稻鱼鸭”种养模式,千年的农耕生产迎来“新春”。

阿者科分红现场

如今,红河哈尼梯田入列世界遗产已经走过十年,阿者科村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价值,传统村落的“中国故事”享誉世界,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红后的笑脸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徐嵩钦

审核:陈创业

内容整合自: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网、云南红河发布、红河州融媒体中心、红河文旅、元阳县委宣传部等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