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彩云之南正芳菲丨文化进万家 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4-09-29 10:10:0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彩云之南正芳菲丨文化进万家 生活更美好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日报从9月27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云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革命文化资源富集,文旅资源独具魅力。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立足独特的文化资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文旅融合,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以《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享誉国内外,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音乐、舞蹈、美术、文博等事业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文学工作者投身边疆,一篇篇富有边疆民族特色的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剧本相继发表,文学新人不断涌现。晋宁石寨山出土滇王之印、江川李家山出土牛虎铜案、元谋人牙齿化石被发现……文博事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75年来,云南省持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完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锐意攻坚克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节日里,文艺汇演精彩纷呈、观众掌声如潮;温柔的夜色中,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周末闲暇时,图书馆窗明几净、书香飘溢,市民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感受岁月静好……一场场有声有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一座座便捷化、舒适化、智慧化的文化服务设施发挥作用,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颁布《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出台建设文化强省、加强文艺工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政策文件,实施一系列实打实的改革举措,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建成省、州、县、乡、村5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87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6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

胡妤雅 摄

今年4月23日至25日,以“共建书香社会 共享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举办。通过主分论坛、阅读推广、展览展示等30余项活动,交流全民阅读工作经验,激发大众阅读热情,浓浓书香充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丰盈了云岭大地的文韵与文脉。

云南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基层行”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农民工文化艺术节等为载体,组织开展2023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15个村入选全国“春、夏、秋、冬”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节目《弹起弦子跳脚来》入选全国广场舞之夜。2023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3万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达2.2亿人次。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组织实施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体人才专项等人才工程,出台《云南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柔性引才实施细则(试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文化是群众的精神家园。未来,云南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文保文博故事新起来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分别于2013年和2023年申遗成功……10年内,我省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两连增,世界遗产数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并持续推动新时代云南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4703处,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公布省级文保单位389项、州(市)级1016项、县级3085项,认定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1035个。

考古研究出新出彩。2017年以来,全省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4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83个,出土编号器物近4万件。

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目前,全省共有“格萨(斯)尔”“傣族剪纸”“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务院公布云南省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政府公布68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州市政府公布3015项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县(市、区)政府公布7766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5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云南省有125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认定7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29名。迪庆、大理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发挥片区集聚、关联互动的优势,致力于推进历史文化类、民族自治地区类、人口较少民族类、边境县市类、工业遗产类、非遗技艺类、线性文化遗产类、革命纪念类8种类型博物馆群集群和昆明翠湖片区、官渡古镇片区、盘龙区龙泉宝云片区,剑川县城片区、腾冲市城区、会泽县城江西会馆片区、大理古城片区、石屏县城区8个片区博物馆群落建设。今年,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8个,“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

公共文化空间活起来

走进临沧市图书馆,具有自助办证与自动借还书功能的智能借还机、可将电子书扫码带回家阅读的电子阅读机、多镜像切换的虚拟现实VR数字阅读体验一应俱全,科技感、穿越感瞬间拉满。

临沧市图书馆馆长赵健达介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传统图书馆突破了空间狭小、馆藏有限的弊端,为群众带来全新的数字化阅读体验,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实现了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近年来,我省以数字化思维推进云南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开展“三下乡”“文化大篷车”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在红军长征元谋纪念馆,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复古发报机收录了亲历者回忆渡江场景的原声,游客戴上耳机便能够现场聆听;馆内的智能VR望远镜沉浸式还原了当时的战斗场景,沙盘模型也运用了声光数字技术,让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直观展示;虚拟换装体验是另一个激发观者兴趣的项目,多套红军军服可供换装,手机扫码便能将照片带走。

在昆明文庙,除了举办写好字、国学经典诵读、开笔礼、茶道、剪纸、制墨、糖画、传统服饰与古琴书画互动表演等文化体验活动外,“昆明公共文化云网络平台”成为这里的另一大亮点。

昆明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周伟介绍,昆明公共文化云网络平台囊括文旅地图、昆明市节庆活动、非遗传承等数字资源库,向群众提供在线学习、艺术培训、文化数字期刊、数字展播、文化志愿者招募等18类服务。群众可在线尽览昆明市下辖非遗景点、文化发源景点、非遗作品3D图像等,也可通过平台在线参加各类文化课程,例如在学习完滇剧相关课程后,将获得平台给予的合格证书。如今,昆明文庙已成为一个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群众生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是一个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天然摄影棚”火起来

《伟大的长征》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筹备前期剧组需到云南采风、勘景。根据剧组需求,影视拍摄服务专班提前一周为其规划行程,协调当地党史研究院等单位,快速全面地提供了相关历史信息和拍摄线索。

云南具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立体的气候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业界公认的四季皆可拍摄的“天然摄影棚”。然而,由于沟通机制不畅及拍摄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天然摄影棚”优势没有充分显现。2023年以来,省委宣传部成立了加快推进影视业发展工作小组,并推动全省16个州(市)建立影视拍摄服务专班,为剧组提供“一站式”拍摄服务,为优化影视服务营造“悦拍”软环境。影视拍摄服务专班以“一剧一策”方式为剧组提供“保姆式”服务,开通24小时联络热线,跟进开展拍摄协调。截至今年8月底,影视拍摄服务专班服务剧组201个。

文山普者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取景地  曾钟滔 摄

为进一步提升拍摄服务质量,省委宣传部还整合了全省16个州(市)117个优质取景地和163个协拍机构,编制出版了图文并茂的《云南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导演程红森说:“过去剧组来云南拍摄,要自己勘景、找人,经常一头雾水,耗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影视拍摄服务专班的精准对接,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心拍摄。”

一位“宇航员”身陷宇宙飞船喷射的炽热“火焰”,在他身后,一颗散发着炫目光芒的“星球”缓缓飘来……这是盘龙区871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云南首个“VP+XR”虚拟影棚的拍摄现场。近年来,昆明在影视拍摄基地建设方面发挥出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1+N”差异化、特色化的战略部署正在逐步显现。

当前,全省正进一步完善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在巩固提升已有影视基地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头部企业合作,探索建设工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影视基地(园区)和专业化影棚,力图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一极。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张雪飞 侯婷婷 秦明豫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张雪飞 侯婷婷 秦明豫)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