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节特别报道丨工作室里的融合之道
近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启动了“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旗下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小细节工作室、Explain国际传播工作室及玉溪日报社融媒体产品创作团队5个团队入选。
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我们一起聚焦这些工作室背后的编辑、记者。他们充分发挥个性,彰显特质,从深度报道到国际传播,从重大主题宣传到挖掘地方文化瑰宝,他们用镜头和笔触记录着,奔跑在热爱的新闻道路上。
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
让正能量激荡大流量
云南日报记者 张海燕 黄佳伦
自2022年以来,由我省牵头联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共8个省(区)省级主流媒体平台共同完成的《我在边疆望北京》全网重大传播品牌,已持续推出3季。该系列产品由云新闻客户端策划统筹,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为执行团队,是具有边疆特色、产生强大传播影响力的网上联动传播品牌,获评2022年度“全国网上宣传精品项目”,入选中国记协“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优秀案例”。
这只是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的产品之一。该工作室是以云新闻客户端青年骨干编辑为核心成员,抽调策划、记者、编辑、视频、美编等组建的一支融媒工作队伍。成立两年来,工作室始终坚守主流价值理念,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源源不断策划生产融媒体精品力作,引领正能量网络精品激荡大流量。
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紧紧围绕推动新媒体内容建设、提升立体传播力、打造核心影响力开展工作,推出了一大批传播力、影响力较强的新媒体精品力作。
好的融媒体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这是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工作室始终坚持策划先行,深入挖掘各类题材,力求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做到主题鲜明、角度独特、表达新颖、制作精良,策划制作推出了一批包括专题、H5、短视频、直播、手绘、视觉设计等在内的融媒体爆款产品。同时,持续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生产工具,探索大数据、AI等技术在融媒体产品上的实际应用。尝试新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让产品能够更好地触达受众。
2023年8月,由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策划并作词,跨界联动云南本土歌手推出的原创歌曲《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以及同名MV自发布至今,在各社交媒体平台收听数超过2000万次,成为刷屏破圈的现象级产品。
想要触达并影响广泛受众,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寻找真正能够引起共鸣的选题;想要呈现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秉持精品意识,无论是从内容的策划到形式的创新,还是从效果的呈现到情感的传递,都需要尽全力追求极致的表达。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坚持这样的理念,一直实践着……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客观呈现热点背后
云南日报记者 吴沛钊 贺凯
一个在猪肉摊前跳舞的女孩火了。女孩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那夺村,名为邬刚云。
为一探究竟,刚成立不久的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来到了那夺村,挖掘出了背后的故事。就这样,工作室首稿《阿美起舞 彩云出山》刊出,讲述了来自北京的张萍、关於夫妇通过教授舞蹈帮助女孩走出大山的故事。该报道入选2022年云南网络正能量精品作品。
这也是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以深度故事开展人物报道的首次探索。工作室积极关注热点,真情讲述故事,致力于通过深度报道深入挖掘云岭大地的民生百态,为当下主流媒体讲述多元故事提供了新的视角。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由5位来自云南日报不同部门的“90后”成员组成。立足各自所在部门优势,工作室补充完善了沟通机制,为媒体融合提供有益借鉴。同时,联合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组成选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采访创作;明确写作、审校、发布、宣推流程,在云新闻、云南网、开屏新闻及微信公众号建立起专栏,实现了常态化的全媒体推送矩阵。
截至目前,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发布深度报道作品30篇。作品《一支边境足球队的20年》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纷纷转发后,刷新了人们对农村体育的认知,形成关注云南边疆体育的话题。《追光!盲人按摩店的吉他男孩》讲述的阳光盲人男孩故事,被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永久收录。《街头摄影:陌生人,你是否可以为我停留?》讲述手持相机的少年,既拍摄俊男靓女,也记录环卫工人、美团小哥,向大众解读新职业。“四川崇州恶犬伤人”事件后,工作室采访了多家民间流浪动物救助机构以及昆明市犬只留检所,完成多篇深度报道。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还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路径,在报道方面也展现出多元性。在完成《我在云南 凝望群星》稿件后,通过《云南日报》、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云南网微信公众号以星空美图推送实现多元传播。在国际孤独症日联动多方和3位百万粉丝博主开展“关爱星星的孩子”大型公益计划。
2023年,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5篇稿件荣获云南网络正能量精品,云新闻“云迹青年”专栏获评网络正能量专栏。2024年,工作室两篇作品分获云南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
热爱,是走过漫漫征途的密钥;永恒的热爱,能撑起更广阔的舞台。那个曾在猪肉摊前起舞的邬刚云,已凭借艺考踏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的成员们也在茁壮成长,努力讲述那些深刻动人的云南故事。
小细节工作室
微视角里的大命题
云南日报记者 李熙临
2021年9月1日,一支名为《云南抗疫有多难》的短视频横空出世。该视频实事求是回应了当时网上关于瑞丽疫情反复的质疑,澄清了甚嚣尘上的谬误和谣言,在8小时内点赞量达10万余次、转发量超3万次、播放量超千万次。
这是小细节工作室的第一个作品。
小细节工作室成员大多是云南网的“90后”“95后”。之所以取“小细节”这个名字,是因为主创人员希望工作室所生产的新闻产品一定要“细”——文本要细、镜头要细、数据要细,从而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话题性。
小细节工作室每一个作品都有鲜明且统一的特色。从产品类型上看,以融媒体产品为主,强调视觉传播;从内容来看,一定要挖掘出大主题中的小切口,表达方式注重细节、扣人心弦。久而久之,工作室逐渐形成了“小细节”特质,并创作出了一系列形式新颖、质量较高、传播效果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全都围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制作,实现了叙事语态年轻化、表现手法网感足、传播效能最大化的创新。
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之际,小细节工作室推出短视频《中老铁路的声音》,以声音为线索,串联起这一条“钢铁丝路”的建设历程与运营成绩。该作品被中宣部表彰为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优秀微视频。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小细节工作室推出短视频《我们都是答卷人》,讲述了“燃灯校长”张桂梅、“老县长”高德荣等平凡又不平凡的奋斗者故事,展现了作为“答卷人”的4700多万云南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的新成果。该作品入选中国记协“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滚动播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小细节工作室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家乡的打开方式》《国货之光》2个短视频,在《共和国巡礼·云南篇》节目中播出,广受好评。
做好新闻宣传报道的同时,小细节工作室注重成果总结、深化理论研究,团队编著出版《从“张口就问”到“信手拈来”——如何用网络新闻短视频做好主题宣传报道》。通过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实战,团队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效率的团队成长机制,经验丰富的成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年轻成员掌握核心技能、获得快速成长。未来,小细节工作室将持续致力于重塑重大主题报道的范式和语态,将宏大叙事进行拆解,以小切口撬动大命题、以小细节呈现大文章,利用视频语言讲好云南故事,助力正能量和大流量“双向奔赴”。
Explain国际传播工作室
搭好对外交流之桥
云南日报记者 郭瑶
昆明市篆新农贸市场的一个清晨,乳扇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黄的光泽,豌豆粉被切成块状,不远处的牛干巴摊位上,牛肉散发着多种香料混合的诱人香气。
这里的一切对于英语主播杰瑞和缅甸籍博士龙威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吸引力。摊主热情地递过来一小片乳扇,杰瑞放入口中,那独特的奶香和发酵后的醇厚味道在口中散开。龙威则在豌豆粉摊前驻足,看着摊主熟练地将豌豆粉淋上酱汁、辣椒油等调料,他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细腻爽滑的口感让他不住点头。在系列视频《挑战云南》中,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呈现了众多类似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场景。
“这不仅是简单的买卖,更是云南文化鲜活的展示。每一种食物、每一次交流,都是我们向世界讲述云南故事的生动素材。”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负责人王欢介绍,国际传播就要抓住这些真实而动人的瞬间,将云南的魅力传递出去。该工作室于2022年底成立,是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培育的首个国际传播工作室。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海外观众透过鲜活的云南,了解立体的中国,数据则是最直观的证明。”王欢介绍,工作室打造的两个视频系列在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旗下多语种网站、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小语种公众号“澜湄趴”等平台发布,累计点击量超320万余次。在工作室全媒体产品《挑战云南》中,外国友人充满趣味的奇妙之旅得以展现;在《走,去串门》里,泰籍朋友温馨的串门经历生动展现着中国人民温暖的生活、匠心的传承、家风的力量,实现了内容生产、共情共鸣和有效投放的完美融合。
为了确保内容的高质量输出,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积极倡导跨界融合,在此背景下,工作室汇聚了来自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采编、语言、摄制精英团队,同时广泛吸纳海外传播官、资深海外译审专家、精通海外历史文化的把关人以及专业视频制作公司等多方力量。
“这一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各个部件紧密协作,确保了内容创作既深入当地文化精髓,又紧密贴合目标国受众的阅读习惯与偏好。”王欢介绍,每次拍摄前,工作室都会精心征集出镜海外传播官的兴趣点,并安排他们与出境人物见面沟通,让传播官迅速融入场景,将话题引向深入,使镜头前呈现出的反馈真实可感,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践,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云南文化IP打造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王欢介绍,在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海外IP的过程中,工作室深入挖掘云南丰富内涵,围绕独特主题将云南的社会万象、民众日常生活等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故事和场景,为海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云南印象”。
玉溪日报社融媒体产品创作团队
立足优势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云南日报通讯员 徐凤祥
玉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
在岁月长河中,玉溪日报社宛如一座宝藏库,在宣传报道的漫漫长路上,积累下了大量有关聂耳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这里还有一群孜孜不倦从事聂耳宣传报道的编辑、记者,他们用文字为聂耳的故事搭建起坚固的传播桥梁。
如何把这些优势资源用活用足,使之绽放异彩?如何在历史的长卷中持续深入地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2021年4月,玉溪日报社融媒体产品创作团队应运而生,先后创作推出了动漫电影、动画、海报、H5、SVG等融媒体产品400余件,多件作品荣获云南新闻奖、云南报业新闻奖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21年6月21日,系列动漫微电影《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第一集《聂耳降生》推出,截至2022年4月,共推出12集;2023年7月推出《少年聂耳》。这套具有强烈叙事风格和故事情节的融媒体产品,以漫画写实手法还原了聂耳成长历程,从方案策划、资料收集、文案撰写、漫画创作、视频摄制到动画制作、声效包装、视频剪辑、推广发布等,全程由玉溪日报社依托既有优势资源独立完成,一经推出就迅速吸引了用户,获得大量点赞和刷屏热传,全网阅读量超3000万。
在《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取得巨大成功后,团队顺势而为。在那个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新的策划方案不断涌现。团队陆续推出了《记者讲红色故事》《玉溪红色档案》《玉溪英杰录》《玉溪:自然和历史的博物馆》等系列融媒体产品,不断丰富“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内涵,将红色故事向更广处传播。这些优秀作品也为团队赢得了无数荣誉,系列漫画电影《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屡获大奖;漫画电影《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之少年聂耳》获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动画片(实验影像)单元最佳作品奖等;VR作品《建党百年丨VR全景看江川区唐淮源将军纪念馆》获云南报业新闻奖二等奖;漫画电影《〈玉溪英杰录〉|南疆丹娘——孙兰英》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
成绩,源于玉溪日报社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报社打破部门设置,根据个人兴趣、业务专长、资源优势等跨部门组建,鼓励报社内外不同行业人士自由结合、共同策划、协同生产。在考核和绩效分配上,突出质量导向,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新技术应用。同时,与各级主流媒体和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建立联络机制,让作品传播得更广更远。
如今,玉溪市融媒体中心已揭牌成立,该团队也踏上了新征程。他们继续坚持好的做法,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让聂耳的故事永远传唱。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资料来源:云南日报(编辑:普孟秋)、云新闻客户端·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小细节工作室、Explain国际传播工作室、玉溪日报社融媒体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徐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