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龙区政协深入开展“院坝协商” 将“需求清单”变为“工作清单”
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创新开展桌边有食惠、床边有照护、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身边有帮扶,“五边形”社区养老,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供更多可能;青云街道云南铝加工厂小区引入信托制物业,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揪心事”……今年以来,昆明市盘龙区政协深入开展“院坝协商”活动,让老百姓敞开心扉谈问题、话期望,在一线采集问题梳理为“需求清单”,多方协商汇众智给出解题方案,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衔接,让一个个民生关切的“烦心事”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写就一线协商的新篇章。
扩展渠道精准选题
实地走访、谈心谈话、蹲点摸排……新年伊始,盘龙区政协工作人员的足迹已下沉到社区,他们要结合盘龙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生态环境保护的盲点、特殊困难群体的堵点、易返贫乡村发展的重点,提出今年的协商议题。“扩大院坝协商的影响力,确保院坝协商工作走深走实,首先要在精准选题上着力。”盘龙区政协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每次院坝协商活动开展之前,盘龙区政协都要通过多方征集意见、实地调研等方式做好准备工作。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协商外,盘龙区政协还利用网络直播、线上互动等方式,扩大协商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同时,在协商内容上,不仅关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宏观问题,也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琐事,如环境卫生、物业管理、邻里纠纷、老厂矿企业困难职工养老救助、农村社区水费收取、发展庭院经济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协就在身边。
在联盟街道,每月12日被确定为“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日”。这一天,联盟街道政协联络组便会组织主题活动,居民代表、政协委员、联络组相关负责人围坐一堂,针对一个个问题和诉求面对面协商,共同探讨解决方式。
以院坝协商为载体,盘龙区积极拓展委员联系群众的渠道,常态化开展“委员联系群众日”活动,每月固定1天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组织政协委员走进社区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发挥政协委员在界别群众中倾听民声、汇聚民智、阐释政策、传播共识的作用,让更多一线的心声被听见,更多一线的金点子被看见,筑牢协商转化质量基础。
聚众智提质成果转化
建于1982年的鼓楼街道桃源街134号院小区已被纳入盘龙区今年的微改造项目中。由于该小区建成时间较早,房屋外立面经过数十年的自然侵蚀,出现了局部涂料开裂、起皮、剥落等问题;入户的红色铁艺大门因年久失修而显得陈旧且油漆脱落;活动室及楼梯间的外墙脏旧,楼栋标识牌也有脱落或残缺的现象。此外,院内的绿植盆栽摆放杂乱无章,部分土壤裸露在外,池壁也存在破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区的美观。居民们普遍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在改造的方向和施工的具体安排上存在较大分歧。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改造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以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商平台来整合各方意见变得尤为重要。
今年5月,针对该小区的改造问题,盘龙区政协密集开展院坝协商商前调研和协商议事会,进一步明晰院落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区政协委员、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利益相关方和居民代表等19人参加协商议事会,聚焦问题坦诚多次交换意见建议并达成共识。
“深化院坝协商,就是要健全沟通机制,让利益相关充分表达需求和愿望,大家在观点、思想碰撞之中增进了解和互信,最终形成一个多数人能接受且可落地的方案,推动问题在协商中解决。”参加协商活动的政协委员表示。
协商议事会后,改造按照协商确定的方案顺利开展,施工过程中居民积极配合,减少了矛盾纠纷。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协商结果和改造效果满意度较高。
聚焦协商议题的解决实效提质,盘龙区通过院坝协商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工作举措,形成《协商意见报告(协商意见函)》、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加强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通过组织委员视察、开展民主监督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认真办理,对一些办理难度较大的问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力量,共同助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持续完善建立诉讼与非诉讼有机衔接、助推乡村振兴的解纷机制,以配合、助推水源区农村普法强项补短板工作为切入点,巩固滇源街道中所村“无讼”村寨创建成果;连续3年纵深推进管网改造、管线管理等,该区率先在昆明市完成雨污分流工作,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切实减轻滇池的污染负荷……盘龙区院坝协商工作成果在一个个具象的议题落地中得到了直观体现。
今年以来,盘龙区院坝协商活动累计开展15场次,有2名省政协委员、47名市政协委员、237名区政协委员参与其中,提出协商建议50余条,助力了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琼梅
责编:李兴文(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