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辐射中心 > 正文
发家村的“发家”之道
      发布时间:2025-09-11 03:14:0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富源县发家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

发家村的“发家”之道

初秋时节,湛蓝天空下,连绵的万寿菊花开成海,郁郁葱葱的雪莲果和魔芋点缀山野,富源县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发家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发家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实现了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的蝶变。如今,发家村人均纯收入达22800元,一条产业兴、农民富、集体强、村庄美的“发家”之路越走越宽。

抓党建 有效凝聚共识

发家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总开关”,通过党组织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引领方向。

发家村拥有土地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三大优势。全村135户共有2700亩土地,红军长征两次经过此地,留下丰富的红色印记,村内还分布着3个古树群落,超过1000株古树。过去,这些资源未能有效转化,村民守着好资源却过着穷日子。

针对这一问题,富源县提出发家村应聚焦产业、生态和人才三个方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胜境街道党工委精准选配支部班子,激活党员先锋力量,成立“资源盘活队”和“群众领头雁”小组。党员带头摸清全村资源底数,党支部牵头召开村民大会,统一思想、谋划发展。

“支部引领方向,党员鼓足干劲。”发家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牛燕桃说,“只有以‘立足本村谋发展’和‘跳出本村看发展’的视野,算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两本账,才能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和动能,跑出乡村振兴发展‘加速度’。”通过党组织的有力推动,发家村逐渐形成了“党员带动一户、十户改变一村”的良好氛围。

谋产业 绽放美丽经济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家村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万寿菊、魔芋、雪莲果等特色产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2022年底,胜境街道党工委引进富源润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家村发展万寿菊种植及深加工产业,经过两年实践,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巩固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街道党工委组织农户、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制定了“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433”二次分配机制。

“532”机制即销售收入的50%归农户、30%归村集体、20%归企业;“433”机制指从村集体所获得的30%收益中,按照4:3:3的比例进行分配,即40%作为产业滚动发展基金,30%由村集体用于村内助老、助困、助残、助学以及应对村民突发性困难等公益事业,30%作为全体社员分红。

“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激发了三方共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胜境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各方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产品加工销售,村集体负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动员群众,农户以土地自愿入股并参与管理,形成企业兜底、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的闭环链条。”

“我家今年种了15亩万寿菊,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成本降低了,压力减小了。”村民张煜向记者算起收入账:今年万寿菊长势良好,预计每亩产量3500公斤,销售后可以直接分成50%,此外还可参与二次分配,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发家村还引进了魔芋加工企业和雪莲果种植大户,打造了万寿菊、魔芋和雪莲果“2+1”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促发展 振兴农旅融合

发家村不仅产业兴旺,还依托古树、古井、古驿道和红色文化“三古一红”的独特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富源县将发家村发展主题定位为“寻千年古树,享天然氧吧,传红色基因,品发家味道”,并利用沪滇协作资金,于2022年启动“一环、五片区”建设,打造了3公里自行车环形赛道,以及红色文化区、古树康养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娱乐区和产业示范区,全面激活假日经济和郊游经济。

发家村森林覆盖率达81%,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结合红色历史和生态资源,村里发展起乡村旅游,建设了“发家驿站”“发家味道”等一批农家院落。

村民杨金粉将自家老房改造成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发家味道”小院,让客人“田间点菜、就地采摘”,2023年开业以来客流不断,甚至吸引了外省游客远道而来。

如今的发家村成功实现了“村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村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

短评

发家村的蝶变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生动样本。其成功关键在于以党建凝聚共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资源盘活队”“群众领头雁”等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发家村以产业为锚,探索出“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433”二次分配机制,实现企业、集体、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依托“三古一红”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村房”变“客房”、“农民”变“股民”的跨越。发家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统筹党建、产业与生态,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发家”之路。(记者 博达

责任编辑:董翔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