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来自香格里拉的幸福注解
      发布时间:2025-11-04 03:28:4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来自香格里拉的幸福注解

——香格里拉市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观察

独克宗古城内,游客寻觅藏家文化;南宝牧场草甸上,凝结的水滴折射出七彩光芒;扎雅土司庄园内,藏族歌舞表演和文化体验活动悉数登场,台下宾客满座……香格里拉的文旅产业如灵动丝线,编织起乡村振兴的幸福华锦。

在香格里拉,文旅并非单纯景观塑造,而是把民族文化、自然风貌与乡村野趣转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要素和发展动力,从非遗工坊到生态旅游线路,处处承载着振兴希望。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唤醒振兴内生力量——欢声笑语与奇山秀水交融中,定格下来自香格里拉的幸福注解。

吃好生态饭 特色产业开花结果

清晨,洛吉乡尼汝村从薄雾中醒来。一群游客已趁着晨光整装待发,他们的目的地是距离尼汝村11公里的七彩瀑布。

哈巴雪山的冰川融水汇集孕育了尼汝河,在不经意间造就了七彩瀑布奇观——水流从苔藓间奔涌而下,阳光抚摸厚实的苔藓,在绿毯上勾勒出斑斓的画卷。

“七彩瀑布一直是游客来到尼汝村的核心景点,轻量化的徒步线路适合一家老小体验。”尼汝村村委会主任杨世荣介绍,暑期每天都有50余人到七彩瀑布游玩,对于目前只能自驾或包车到达的尼汝村来说,变化正悄然而至。

从2300米的河谷到4628米的康曲冈雪山,尼汝村汇集了原始森林、峡谷群落、高原湖泊、高山牧场等自然景观,这些不可复制的生态景观为尼汝村的文旅产业提供了“原始素材”,构建了观光、生态体验、户外探险等文旅项目的核心吸引力。

“你们回来了,请先喝上一杯热姜汤。”阿若康巴·尼汝庄园负责人达瓦知诗在民宿门口热情迎接徒步归来的游客。达瓦知诗家的祖宅经过改造后,成为拥有11间客房及中庭花园的民宿。“机缘巧合下,我与‘阿若康巴’品牌的创始人成为了合伙人。”看好家乡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回乡创业的达瓦知诗介绍,这场双向奔赴的合作投资近500万元,从意向到营业仅用了3个月。

“以前大家想的是吃饱就好,现在想的是怎么打造景区,如何过得更幸福。”杨世荣深切地感受到村民们的变化,大大小小的民宿接连开张,从事向导工作的村民也逐渐增多。2024年,尼汝村人均收入达到22770元,较上一年增加了2000元。

在香格里拉,生态是文旅发展的“源头活水”,文旅是生态价值的“放大器”,两者共兴共荣。

围绕近年来的徒步热,香格里拉市梳理出市域内徒步线路116条,其中,白名单8条、黑名单9条、灰名单72条、准白名单27条,为徒步旅游线路发展运营的规范化、长久性保驾护航。

包括尼汝七彩瀑布徒步路线、团结村千湖山经典徒步路线、阿布吉徒步路线在内的9条试点路线,成为香格里拉以生态为底色发展文旅产业的实践路径,在推动实现乡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能守护生态根基、传承文化内涵。

端牢文旅碗 增收渠道不断延展

小屋依山势错落分布,推开窗便能看到两座雪山同框的景象:哈巴雪山如银白巨剑,峰顶直指云霄;玉龙雪山似银龙飞舞,连绵起伏不绝。云极野奢半山酒店在山脊矗立,星辰透过房间顶窗洒下。

“过去路不通,当归、附子没人要,牦牛也卖不出去。”虎跳峡镇东坡村委会老药山上组党支部书记陆金明介绍,曾经的老药山上组贫困率达80%以上,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足。脱贫攻坚以来,老药山上组一改旧貌,交通方便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足了。“尤其是云极野奢半山酒店营业后,大家对怎么干有了更清晰的想法。”

2022年,老药山上组依托两山耸立、星河草甸的独特景观,引入文旅企业投资开发,推出“酒店+景区+农户”的综合发展模式,鼓励农户参与,建立利益共同体。

“酒店的收益惠及整组,村民可以得到土地流转的租金和酒店盈利后10%的干股分红。”东坡村致富带头人、云极野奢半山酒店负责人谷志全介绍。

2025年,老药山上组集体收入达200万元,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同比增长350%。

老药山上组的增收账本写了一页又一页:三泉河牦牛养殖合作社有240余头牦牛,涉及24户农户,户均一年增收3万元;百亩中药材种植地,家家都参与,户均一年增收4万元;旺季牵马带游客,马匹供不应求,户均一年增收3万元;种植蔬菜供应酒店,户均再增收2万元;在酒店从事客房服务、餐饮后厨、前台接待、保洁和户外领队等岗位,30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5万元。

“组里存款最少的家庭也超过了20万元,谁还往外跑,全都回来赚钱了。”陆金明说,大家一致同意把2024年的分红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吸引更多游客到老药山观山观星。

文旅产业带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不止一处。文旅产业链不断延长,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深层期待,更切实拓宽了村民们的致富渠道。在香格里拉市,直接从事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旅行社、藏民家访等涉旅行业人员已达2.16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9;间接从事交通、餐饮、销售等行业人员达9.3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一半。

唱响团结歌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以后,我们要在里面摆上纳西造纸、东巴鼓和农特产品,再把我们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请到一起展示非遗技艺。”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红星指着刚建成的农耕文化中心规划未来,农耕文化中心还将承担住宿、餐饮、文化体验的多重功能,作为文化对话的窗口,丰富文旅业态。

白地村依托白水台景区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动“资源变资产、文化变效益”的转型,以文兴旅、以旅兴村。“不少游客到白水台游玩后,都会进村转转,我们将努力把‘歇脚’变为‘留宿’。”杨红星带领全村进行纳西文化提升,民居外墙的纳西神话绘图引人入胜,东巴文化传习馆内诵读声阵阵。

“白地村辖区内海拔落差大,居住着纳西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我们根据不同海拔和条件,打造适宜发展的产业,靠近景区的优先发展旅游,居住在坡地的种植水果,靠近山区的就养殖藏香猪和黑山羊。”杨红星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真切的想法——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白地村以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提质以及联农带农增收等方面的综合措施和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收益分红+就业带动”的创新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累计达到167.59万元;2023—2024年景区门票分红覆盖全体村民,累计分红达101万余元,成功带动脱贫户实现人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真正做到了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共享发展机遇,共赴幸福征程。在香格里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同意识,推动着全市各民族在乡村振兴中全方位发力——通过共同参与文旅产业发展,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社会整合等形式,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承担“滇西北旅游环线”“金沙江旅游经济带”“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枢纽功能,香格里拉市将文旅产业作为全市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通过精心规划的“一心两环三区多点”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有效整合了各类文旅资源,以实现文旅产业的快速崛起。

今年8月,独克宗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55.68万人次,单月客流突破历史新高;端午假期,香格里拉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1.91万人次,旅游花费1.965亿元,占全州的84.22%;今年1至8月,香格里拉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54.95万人次,同比增长20.63%,旅游总花费157.1亿元,同比增长39.32%。

可以看出,香格里拉文旅产业正通过资源转化、产业融合、经济增收、文化传承等多维度作用,进一步擦亮了“世界的香格里拉”金字招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无垠的雪山脚下,一朵朵振兴之花正在悄然盛放。(记者 王雪飞 殷洁 谭雅竹 张帆 彭少杰

责任编辑:董翔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