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温总书记考察云南金句⑥|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开栏的话
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2015年至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四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两次致贺信,多次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云新闻客户端1月13日起推出“重温总书记考察云南金句”系列新媒体报道,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激励和鼓舞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系列新媒体报道⑥——
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殷殷嘱托,也是我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年耕耘不辍,十度春华秋实。每一茬收获、每一年丰收,都是云南在建设特色农业强省道路上迈出的铿锵步伐。
鲜花经济 美丽绽放
夜幕降临,昆明斗南花市即将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在主场馆门口,开始有车辆和人群在此陆续聚集。交易购买鲜花的采购商们三五成群站在一起,一边聊着市场行情,一边等待着开市。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拍卖大厅内,900个交易席位几乎满员,采购商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鲜花品种、等级、价格等信息,抢拍“惊心动魄”,平均4秒就能完成一次交易。
昆明斗南花市。胡妤雅 摄
这个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每日上市超过1700种鲜花,日均交易量高达600万枝,其鲜切花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独特优势,持续做强做大“1+10+3”农业重点产业。聚焦每个重点产业,云南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坚持一个定期调度机制。
如今,云南“1+10+3”重点产业发展齐头并进。2024年,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2.7万亿元,茶叶、鲜切花、中药材、核桃、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及肉牛存栏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位。
“云菜”走俏 自信出滇
玉溪市通海县是全国最大的露天蔬菜种植基地,已形成集种苗培育、露天种植、冷链储存及运输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同时,通海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转变种植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药减肥等措施,推进蔬菜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通海还是云南省主要蔬菜集散地之一、我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重要基地。目前,每天都有300余辆满载蔬菜的货车从这里驶往全国各地,同时还出口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当地蔬菜产业形成了“冬春销全国、夏秋销沿海、全年有出口”的格局。
通海田野风光。 通讯员 卢贵谦 摄
近年来,凭借高原特色品牌的美誉,“云菜”已成为云南最具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之一,出口金额和出口量居西南各省(区、市)第一位,出口量占全国蔬菜总出口量的10%以上。
联农带农 助农增收
一颗小蓝莓,让农民站在了产业链的“C位”。
近年来,红河州蒙自市以蓝莓产业为突破口,草坝镇探索出“622”联农带农益农新机制,把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三方利益联结在一起。“622”是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推动蓝莓种植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快速发展。
“我来这边摘蓝莓一天能赚200元左右,能摘40公斤左右,一个月有5000元左右工资,加上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还有小孩,收益较好。”在蓝莓基地务工的农户周长英说。截至2024年11月,蒙自市蓝莓种植面积达3.2万亩,最高亩产2.53吨,按照每吨售价约7万—10万元计算,亩均收益3万元以上。2023年,全市蓝莓产季产值超过20.4亿元,小小蓝莓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密钥”。
云新闻资料图
此外,普洱市孟连县探索“334”利益联结机制,闯出一条“分配模式好、产业选得好、组织化做得好”的致富路、连心路,打造“中国牛油果之乡”;红河州泸西县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组织推动、群众主动、产业联动“五方联动”,把小香葱培育成年产值36亿元的大产业。相关机制、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推介,为各地发展提供了“云南经验”。
未来
云南将以“千万工程”为引领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郭星余
美编:刘韬 张俊辉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