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大理这十年丨洱海流域转型发展,绿色农业成为“生力军”
      发布时间:2025-01-20 23:20:02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大理这十年丨洱海流域转型发展,绿色农业成为“生力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临大理,在洱海边留下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十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牢记嘱托,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开启了流域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初冬时节,位于洱海源头的洱源县茈碧湖镇大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万株樱桃番茄陆续成熟上市。8米高的温室大棚里,一排排虬枝盘藤的番茄树密密匝匝,一串串红绿相间的小番茄玲珑可爱,工人们正忙着采收番茄、打包装箱、配送订单。

“大理基地2024年8月底完成了定植工作,一共种植了10万平方米的樱桃番茄。11月8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园仪式,14万株番茄正式进入采收阶段。目前樱桃番茄糖度在10左右,严格按照G.A.P标准进行生产流程,已顺利通过G.A.P认证。目前每天的产量稳定在大约9吨。”大理宏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昕介绍,大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一期)规划总占地面积约514亩,主要生产智能温室高端番茄产品。公司引进荷兰先进的智能温室生产技术,并成功将荷兰的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环境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智能温室生产管理办法。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将生产番茄4893吨,正常年份可实现年产值9541.35万元,新增就业岗位两百余个。

2018年以来,洱海流域持续深入推进“三禁四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搭建洱海流域“数字农业”平台,围绕水稻、花、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域推进农业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洱海流域”数字农业板块,全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培育农业发展新增长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流域数字农业建设模式,开启了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流域内大蒜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12.36万亩逐年大幅压缩,2019年实现大蒜种植清零。2020年,洱海流域水稻、烤烟、豆类、油菜等生态友好型作物绿色生态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2023年,洱源县右所镇海菜花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多亩。洱源县委、县政府与上海蔬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高原湖泊湿地海菜花重点区域样板示范基地,2028年种植规模将达到1万亩以上。

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生态种植的实施,加速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生态转型,促使当地农业从传统的大水大肥种植模式向绿色生态种植模式转变,发展了绿色水稻、绿色烤烟、生态辣椒、绿色贡菜、绿色海菜、观赏花卉等农业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了一批洱源“绿色食品牌”农特产品,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根据国家制定的技术指南,将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流周边200米、洱海及重要库区周边500米和城市建成区等划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投入3056万元资金,46个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限养区内在养的规模养殖场由162个降至128个。鼓励和支持欧亚、蝶泉、来思尔等乳品加工企业到洱海流域外鹤庆、剑川、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弥渡等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奶牛产业转移发展。2020年,洱海流域存栏奶牛3.15万头、生猪13.62万头,分别比2015年减少38.95%、36.24%。

依托云南农垦集团、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绿色生态经营主体,利用稻鱼、稻蟹、稻鸭等互利共生作用,完善提高现有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从稻田建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方面进一步试验相关技术指标,探索推广“稻鸭共育、稻蟹共育、稻鱼共育”和“稻菜轮作”“稻肥(绿肥)轮作”等“水稻+N”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推行大春水稻—小春蚕豆、油菜或大春烤烟—豌豆(后作套种)、蚕豆轮作模式,充分利用烤烟秸秆推行“烤烟+大荚豌”种植模式,积极发展水稻、油菜等环境友好型作物和蚕豆、牧草等生态保育型作物,构建了种养结合、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张福锁院士团队“科技小院”的入驻,改变了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传统的种植模式,引领古生村和周边村落走上了科学种田的绿色发展道路。2024年,洱海流域已完成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水稻模式54729.44亩,涉及两县市13个乡镇(社区)、54个村委会、21545户农户、23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根据相关规划,2025年将基本建成洱海流域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力争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额的比重达1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70%。依托大理市和洱源县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的建设,推动农业园区低碳循环,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循环经济园区和基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种植养殖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垃圾污水减量排放,形成洱海流域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鼓励探索“种养—有机肥—种植”“种养—生物天然气”等循环农业模式,支持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和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种养循环体系,在洱海流域打造一批生态农场样板。

云南日报“大理这十年”采访组:秦蒙琳 李丽 段苏航 杨维琦 董孟良 沈星(实习生)

责编:李兴文

审核:谢祥睿(秦蒙琳 段苏航 李丽)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