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咖啡小子”的“逆袭之路”
今年春节期间,保山“咖啡小子”王一含如愿成为全球首位中国籍的咖啡Q处理(CQI Post-Harvest Processing)和Q国际杯测师(Q-grader)双导师。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王一含作为中国咖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CQI)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在咖啡行业中深耕细作、持续创新的充分肯定。
“这是给自己这十年鼓捣咖啡的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吧。”今年32岁的王一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平静的语调展现出同龄人中少有的低调、内敛和沉稳。如同他以希音命名的咖啡品牌。
从初心书屋到群山之巅
一页书香、一缕咖啡香是每个文艺青年的梦想标配。2016年,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的王一含回到了家乡保山,思考着“未来”这一宏大命题。
2016年10月1日,王一含的咖啡馆在保山城北的五洲国际广场开业。他将初心安放于此,希望它成为人们庸碌日常中的一小块精神栖息地。
当时,精品咖啡的浪潮早已席卷一线城市,单一产区被反复提及,人们都沉迷于手冲咖啡纷繁迷人的风味万花筒中。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山人,王一含从小耳濡目染,听得最多的就是“保山小粒咖啡”。他忍不住想,如果“云南保山”能和“埃塞俄比亚”并排出现在上海的咖啡菜单上,应该是一件蛮酷的事。
2017年春天,王一含在潞江坝租用了一家海拔较高的处理厂,在以往都在地上晾晒咖啡的老旧处理厂上,搭起了他在书上看到的非洲晒床,再从庄园买来咖啡樱桃,自己捣鼓处理方法——后果可想而知,作为外行自然是九分耕耘一分收获。
王一含没有放弃,他翻遍了全国各地的咖啡课程,又从前端找到的一些关于感官、意式、冲煮的课程,先开始学,同时抱回了一大摞厚厚的咖啡理论教材埋头苦啃。
思路打开后,王一含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将世界咖啡大赛选手展演台词里提到的处理法和风味记录下来,然后去处理厂仿制处理法。跟伙伴讨论和推演这种处理法的操作方式,再拿到处理厂去实践论证,带着对照实验般的严谨,不断测试和调整。每批样品从处理到入口,至少要花1个月,但是那种开盲盒的惊喜,还是令王一含相当沉迷。
随着系统性的知识摄入,他开始意识到一杯好的咖啡是先天与后天的结晶,是由最初的生长到最后的制作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产区、海拔、种植、施肥、采摘、初加工、处理法、脱壳、筛选、贮存、烘焙、冲煮,哪怕每个流程中最细枝末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坏了这锅“粥”。想要好的云南咖啡,得向上游溯源。
校正,从产区源头开始
保山乃至云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18年春天,王一含和团队用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方式,把咖啡知识和技术带入庄园,从种子开始进行精细科学的控制与管理,同时尝试改善咖农收入,推动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王一含组织咖啡种植专家对咖农进行定期培训,改良种植管理技术,教咖农如何育苗、种植、施肥、修枝、整形、采摘,并组织Q-grader进行专业杯测,再将结果建议反馈给种植端,努力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王一含还发起“咖啡种植改良计划”,从2018年开始育苗至今,种植区域扩展至4000亩,为咖农免费提供40万株咖啡树苗已经投产,成功培育了包括铁皮卡、波旁等在内的咖啡品种,还引进了瑰夏树种,改变了过去保山产区以卡蒂姆为主、产量高但风味不如人意的局面。
有付出就有收获。2021年希音咖啡捷报频传,由希音自己制作的云南保山咖啡豆被几位选手选中,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王一含独创的“血雀”和“赤狐”两款咖啡豆随后上市,并在世界咖啡师锦标赛总决赛中为选手助力,分别斩获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佳绩。
这是意义非凡的时刻,在以往比赛中,选手通常会使用巴拿马瑰夏之类的名贵豆,很少有人敢冒险用云南咖啡,也从没有云南保山咖啡在全球级别的赛事中取得如此耀目的成绩。这一次,云南保山咖啡终于站在了聚光灯下,让自己的名字被世界听到。
两个古老大洲的物种基因序列重组,刻有云南基因的咖啡与王一含辛勤研究的处理法相结合,已经登陆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咖啡菜单,人们品尝之后会忍不住再次确认产地——没错,就是云南保山。
独学学,不如众学学
近10年来,飞到全国各地上课占据王一含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新迭代咖啡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甄别咖啡豆,王一含飞到全国各地上课,完善咖啡理论知识,实践味嗅觉训练,感官、冲煮、意式、烘焙,一切能让咖啡更好喝的技术和证书,他都统统收入囊中。
除了自我提升外,他还有个在当时看来有点“不自量力”的想法,就是通过咖啡知识的传播和辐射,改变整个保山咖啡的现状,让更多从业者对好的咖啡有追求、能鉴别,从而引领市场风向、推动行业变革。于是在2018年1月,位于保山城北义乌商贸城占地2000平米的希音咖啡学院,迎来了第一波学员。
学院陆续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咖啡学习体系,请了全国一流的名师、大咖来授课,并且成为保山首家获得CQI国际咖啡品质鉴定协会认证的咖啡教室。
王一含认为,接下来他可以通过培训和指导,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咖啡人才,为中国咖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此外,他将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更多来自全球的咖啡行业精英交流学习,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云南精品咖啡的品质及竞争力,从而推动云南乃至中国精品咖啡的整体发展。帮助云南咖啡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更高的品牌形象,推动中国咖啡文化的传播。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周向东 通讯员:李倩倩
责编:谢祥睿
审核: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