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全国两会云新闻特别策划丨晒晒我家乡的“新”特产②云南&四川:新物种 自然界的未知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10 18:10:05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全国两会云新闻特别策划丨晒晒我家乡的“新”特产②云南&四川:新物种 自然界的未知密码

伴着春天的步伐,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春风送暖,神州大地生机勃发,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各地的“新”特产也如破土的新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它们或是传统特产的创新升级,焕发出全新魅力;或是在乡村振兴浪潮中诞生的新兴特产,承载着一方百姓的致富梦想。云新闻客户端联动全国省级媒体、新媒体客户端,共同推出“晒晒我家乡的‘新’特产”融媒体报道,深入探寻各地“新”特产背后的故事,透过特产看发展,聚焦两会共奋进。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生态”依然是备受瞩目的热词——

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滇川两省毗邻青藏高原,两省境内多个州市同处横断山脉地区。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云南有效保护了全省90%的主要生态系统,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超过80%。四川近年来持续发现新物种,既是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提升的体现,更是生态治理成效的直接印证,反映出四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有效维护,特别是森林、湿地等关键生态系统的修复为物种繁衍提供了基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和四川的“新”特产——新物种:自然界的未知密码

云南

鱼类新物种+1 云南玉溪发现“三角云南鳅”

日前,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消息,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喀斯特地带一深潭采集到一批鱼类标本,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该批标本为云南鳅属未描述的新物种,根据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命名为“三角云南鳅”。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

三角云南鳅的形态测量特征。A-D分别为雄性的侧侧、背侧、腹侧和活体照片;E-H分别为雌性的侧侧、背侧、腹侧和活体照片。图源:新华社

云南鳅属物种多分布在湖泊、沼泽和缓流水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和四川省。三角云南鳅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即雄性在尾柄部具有三角形的瘤状突起,该性状可能与雄性在繁殖季节时追逐、摩擦雌性,刺激雌性排卵有关。据介绍,云南鳅属物种通常栖息在富含大型沉水植物的小型水体中,对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被捕食较为敏感。

野生菌+2 云南“真菌家族”新添两位成员

近日,科研人员发现了两个新的马鞍菌属物种,分别命名为昆明马鞍菌和永平马鞍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琪研究团队,在云南省开展了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首次发现了两个新的马鞍菌属物种,分别命名为昆明马鞍菌和永平马鞍菌。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中国马鞍菌属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成果。

永平马鞍菌生境照

马鞍菌属是马鞍菌科中的最大的属,其物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尤其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森林中常见。该属的真菌通常具有杯状、盘状、鞍状或不规则裂片状的子囊盘,颜色从白色、奶油色到灰色或黑色不等。部分马鞍菌物种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如著名的“巴楚蘑菇”。

四川

雅安发现新物种!将开展野化研究促生态修复

2025年1月,我国科研人员在四川雅安中部发现了兰科石斛属新物种,并命名为“洪斌石斛”,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发表。

“石斛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此次发现也从侧面反映出雅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国家石斛林木种质资源库负责人杨洪斌介绍,2023年,其团队在海拔1000至1500米的森林岩石和山谷悬崖上发现,阔叶树干上生长有一种与石斛属植物相似的兰花品种,判断可能是一种类似细茎石斛的新物种。随后,国家石斛林木种质资源库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研究,确定为新物种。目前,该石斛新物种只在雅安发现了2丛,且植株之间相距超过4公里。

卧龙发现兰科植物新物种——巴朗山盆距兰

2024年10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科研人员在卧龙片区巴朗山东麓河谷发现兰科植物新物种——巴朗山盆距兰,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植物分类学SCI期刊《PhytoKeys》上。这是该科研团队近年来在卧龙片区调查发现、命名发表的第10个模式物种。

巴朗山盆距兰(花期)程跃红 摄

巴朗山盆距兰(果期)程跃红 摄

据介绍,2023年3月,科研团队在辖区巴朗山东麓针阔混交林河谷中发现一种附生兰科植物,经过一年多来的调查、观察以及花果期标本采集后,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对该物种开展了相关研究。巴朗山盆距兰的发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说明这里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卧龙自然保护区经过60多年来持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有效地保存了该区域内的特有和珍稀植物,未来有望发现更多植物新物种。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新物种的持续发现,则折射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成果:

生态保护政策与制度体系的完善

云南在全国率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如《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并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等专项计划,构建了“保护优先、科技支撑、多方参与”的制度框架。这些政策为物种栖息地修复、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强化

云南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覆盖全省14.32%的国土面积,为物种生存提供了核心庇护区。高黎贡山等地因生态系统完整性高,近30年发表新物种627种,成为全国新物种发现最密集区域之一。迁地保护、近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等多样化措施,使华盖木、巧家五针松等极小种群植物实现人工繁育并成功回归野外。

科技支撑与创新保护模式

科研机构在物种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突破36种极小种群植物的人工繁育技术,建立迁地保护基地和专类园,使滇桐、漾濞槭等濒危植物开花结果。

生态修复与环境质量提升

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修复工程,云南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健康的环境为新物种繁衍提供了基础,近30年累计发现新物种3718种,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

四川近年来持续发现新物种,既是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提升的体现,更是生态治理成效的直接印证,反映出四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有效维护,特别是森林、湿地等关键生态系统的修复为物种繁衍提供了基础。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四川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系统性努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熟,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了条件。

建议:一是加快推动出台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加大生态破坏的惩处力度;二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生物多样保护;三是加大城市和乡村等人为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四是构建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智能监测与评估。

我今年的建议主要涉及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两山转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擦亮四川的“生态名片”其实和我的建议涉及的这些方面都高度相关。为继续擦亮四川的“生态名片”,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体系,加大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投入与宣传,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建设,尽快启动天府国家植物园筹建等;二是构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智能化监测平台,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估;三是规划和完善“两山”理论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结合信息技术,提高公众在生态保护事业当中的参与度。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

为有效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丽江市创新“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和社区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型保护模式,开展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建设。目前,已建设3个野外固定巡护站,布设81台红外相机,组建社区监测队开展监测、巡护工作。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山植物繁育实验室,并取得初步成果。通过有效保护,猴群数量从2000年的150余只增加到350余只。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蔡飞

川观新闻记者:陈俊伶 李婷 雅安观察:黄刚

美编:刘韬

特别鸣谢: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