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更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5年云岭农科“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粮经协同模式、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区”发布
盛夏云岭,万物葱茏。7月30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发布2025年云岭农科“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粮经协同模式和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区”。这些凝聚智慧和心血的科技成果,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强科技动能,也是云南省农科院扎根云岭、攻坚克难,将科技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与答卷。
在十大科技进展中,既有甘蔗抗逆高糖新品种“云蔗 081609”这样突破产业“卡脖子”的技术成果,也有“百合基因组研究”这样登上国际舞台的基础科研成就。从首创异质复合育种技术使甘蔗亩产提升15%,到解析百合杂交奥秘为花卉产业注入新动能,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扎根实验室、奔波田间地头的坚守,彰显了云南农业科技的原创力与竞争力。
在十大粮经协同模式里,农旅融合让田园变身“网红景区”,“马铃薯—甘薯”轮作让土地实现“一季双收”,“稻鱼木耳共生”达成“一水三收”;模式因地制宜在德钦高原、滇南热区、滇中坝区进行推广,既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又鼓起了农民致富“钱袋子”。以德宏州“水稻—马铃薯轮作”为例,1000亩示范田的亩产超过1.2万元,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鲜活实践,以科技之力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基石。
在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区中,马铃薯晚疫病“五精一统”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40%;园艺种苗繁育基地年供苗4000万株,这些“看得见、学得会、能复制”的样板,架起了科研与生产的“连心桥”,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云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朱江表示,当前,中央和省委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省农科院将感恩奋进,以此次发布活动为契机,坚持科技创新“打头阵”,做到重点突破有成效。持续强化原创性研究,力求突破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持续强化技术集成应用,让粮经协同的“农科方案”在更多的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强化科技成果示范平台建设,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提升平台的辐射带动力,努力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业科技高地,提升云南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新闻链接:
云岭农科十大科技进展
1. 甘蔗抗逆高糖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首创异质复合抗逆高糖育种技术,育成“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抗逆高糖突破性品种,良种良法良机配套,近3年在云南应用 960.6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利用小麦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方法与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实现了优良恢复系规模化创制。近3年示范24.4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3.云南典型高原河湖流域绿色农田一体化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出了坡耕地氮磷捕获循环利用技术、人力驱动逐步梯化和重力势驱动自然梯化二元梯化技术,阻断坡耕地水土流失20%-30%。近3年间示范420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低纬高原水稻种子保健与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以“重金属污染消减、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水旱轮作”为核心创新了水稻大田绿色生产技术。近3年累计在云贵川粤四省推广应用456.08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油菜早熟高产油量优质品种选育与高效配套技术研究应用:构建了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5个杂交油菜品种,构建了油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近3年累计应用1509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新发甘蔗白叶病防控技术创建与应用:在云南首次发现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提出了“重预警、严检疫、阻传媒、控残体”防控策略。近3年累计推广226.5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优质专用青贮玉米文青贮2号和文单006选育及应用:创制4个突破性亲本材料,创新性建立“温热×(亚热+热带)”性状聚合技术体系,培育出“文青贮2号”和“文单006”。近3年推广63.57万亩,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8. “绥江半边红李”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选育出绥江半边红李,集成创建了绥江半边红李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了绥江半边红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带动农户2.1万余户9.5万余人就业,获202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9.The giant genome of li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hybridization of cultivated lilies:研究组发布了泸定和嘉兰百合的参考基因组,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百合栽培品种多样化、独立的起源,为未来百合育种和分子研究奠定了基础。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10.Impact of glyphosate on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s in large-leaf tea plantations:为茶园土壤中细菌与草甘膦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提出了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的策略,探讨了草甘膦对大叶茶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影响及其降解机制。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云岭农科十大粮经协同模式
1. 马铃薯—甘薯轮作模式:选用“云薯116”“云薯509”等马铃薯品种,“云甘3号”“云甘4号”等甘薯品种,应用省主推技术“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增粮增收技术”。在建水县、宣威市核心示范冬马铃薯-甘薯轮作模式3800亩,辐射带动县域2万亩,平均亩产值1.23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我省海拔2000米以下的冬马铃薯、早春马铃薯产区的山地推广,如红河、文山等冬马铃薯产区,曲靖、昆明等早春马铃薯产区。
2. 农旅融合模式:推广“稻+”“油菜+”等农旅融合模式。在腾冲、大理、罗平等地示范,已成为网红打卡点。该模式适宜在云南省主要旅游区域推广。
3. 羊肚菌轮作模式:选用“六妹”“七妹”“梯棱”羊肚菌品种,运用羊肚菌种袋扣袋种植技术。在德钦县、华宁县、晋宁县等地示范种植玉米、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40亩,亩产值1.80万元,亩净收益1.34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海拔1800米以上,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低于20℃,且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推广。
4. 金福菇套作模式:选用金福菇地方品种,采用玉米地行间埋包种植方式。在芒市、腾冲等地示范种植金福菇-玉米套作模式10亩,亩产值1.62万元,亩净收益0.98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海拔1500米以下,6-9月最低气温≥20℃,且具有一定灌溉条件的滇南及滇西南热区推广。
5. 水稻—马铃薯轮作模式:选用云薯系列新品种,“水稻优I8号”“云两优9805”等品种,应用绿色轻简化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盈江县示范种植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1000亩,亩产值达1.2万元以上。该模式适宜在海拔1000米-1400米的德宏州、红河州等地区推广。
6. 水稻—蒜轮作模式:选用“云科粳8号”等粳稻品种及收购商指定的大蒜品种,应用 “三精、两减、一结合” 综合技术。在楚雄市吕合镇回龙村示范种植150亩,亩产值2.51万元,亩净收益1.11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滇中、滇西和滇南稻作区推广。
7. 稻+鱼+木耳模式:选用水稻“云两优9801”、黑木耳“大菌916”等品种,应用绿色种养技术。在龙陵县龙江乡新寨村示范优质稻+鱼+木耳种养结合模式10亩,亩产值4.77万元,净收益 2.58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海拔1100米左右的滇西、南稻作区推广。
8. 玉米—烤烟轮作套种菜豌豆-大麦模式:选用“长寿仁”“奇珍76”甜菜豌豆和“云豌118号”等品种,应用“烤烟-套种菜豌豆”套种大麦-轮作玉米-套种菜豌豆-套种大麦-烤烟”种植模式。在大理州祥云县核心示范300亩,辐射带动11.2万亩,年产值1.24万元/亩,年净收益0.75万元/亩。该模式适宜在海拔2000米以下,适宜豌豆种植的烟区推广。
9. 水稻—茄子轮作模式:主要基于水稻-茄子轮作体系土壤有害病原菌控制的茄子根茎类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在临沧市耿马县示范500亩,亩产值2.39万元,亩净收益1.32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海拔600米-800米的河谷流域推广。
10. 玉米—番茄轮作模式: 主要基于玉米-番茄轮作体系土壤养分均衡调控为核心的番茄根茎类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楚雄州双柏县示范500亩,亩产值2.48万元,亩净收益1.43万元。该模式适宜在海拔500米,水资源丰富的滇西、滇南等地区推广。
云岭农科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区
1. 云豆成果示范区:选用“云豆 4466”“云豆早6”“云豆早7”等品种,应用了“早熟品种+早秋种植”技术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稀植+膜下滴管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澄江市右所镇示范400亩,示范国家登记的蚕豆新品种21个,示范区蚕豆鲜荚产量较非示范区亩增产498.1千克,增产幅度42.3%。
2. 热带亚热带玉米成果示范区:采用热带玉米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选育热带亚热带玉米新品种,包括: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云瑞408”、老挝农业部审定品种“云瑞588”等10余个。在景洪市勐罕镇示范100亩,培育并审定玉米新品种40余个,其中国审新品种13个,产量超过当地主栽品种5%以上。
3. 水稻繁育及全链条机械化生产成果示范区:选用“云恢290”,应用了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化肥控量增效栽培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在开远市大庄乡示范500亩,建有4000平方米现代化育秧工厂,2024年提供超过10万亩的优质秧苗服务。示范区平均亩产744.12千克,亩增产73.04千克,增产10.88%。
4. 稻菜种子包衣轻简化轮作技术成果示范区:主要应用了稻菜种子保健处理及轻简化轮作技术和水稻主要种传病害全生育期绿色防控技术。在保山市施甸县示范150亩,在苗期可减少用药2-3次,苗期病虫害防效85%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以上,延长农药持效期10天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超过32%。
5. 双薯轮作技术成果示范区:选用马铃薯“云薯304”“云薯902”“宣薯2号”“宣薯9号”,夏甘薯“云甘3号”“济薯25”,应用了双薯轮作技术。在宣威市海岱镇、龙潭镇、热水镇示范300亩,实现山地一年两季粮的生产,亩产鲜薯5000千克以上,增产200千克。
6. 马铃薯晚疫病“五精一统”防控技术成果示范区:主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病原菌抗药性和灾变监测技术、绿色农药防效评估技术和植保无人机用药技术。在会泽县驾车乡示范1020亩,亩化学农药减施4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0%以上。2024年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全省防治472.83万亩次。
7. 种养协同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区:应用稻渔水稻栽培、共生养殖及水土肥药管理等技术,制定了稻渔共生技术规范,对“增碳固氮”施肥模式进行示范。在大理市湾桥镇示范600亩,水稻单产提高50%,结合渔业产出,产值4250元/亩。减肥50%、减药15%,氮磷流失减少50%,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降低15%。
8. 果园林下中药材种植成果示范区:选用了适宜果园林下和光伏板下种植的药材品种,应用了果药套种模式及光伏板-药材立体种植模式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在玉龙县拉市镇示范500亩。
9. 甘蔗新品种和节水抗旱轻简栽培成果示范区:选用了“云蔗081609”“云蔗141313”,应用了省主推技术“甘蔗节水抗旱轻简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无人机防控技术”,以及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宿根保墒技术。在富宁县新华镇示范100亩,预计甘蔗亩增产1.0吨以上,3年可繁育甘蔗种苗1800吨。
10. 园艺种苗高效繁育和设施栽培技术成果示范区:应用种苗高效繁育技术和设施栽培技术,繁育推广蝴蝶兰、大花蕙兰、非洲菊、满天星、洋桔梗、草莓及蓝莓等主要园艺作物优良品种。在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示范1030亩,年繁育种苗4000余万株,推广面积4万余亩,栽培技术年示范推广1万余亩。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云芬
责编:黄芳
审核:徐嵩钦(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