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蓄好“人才活水”,人民日报海报版点赞“澜湄合作机制”
      发布时间:2025-08-02 17:25:2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蓄好“人才活水”,人民日报海报版点赞“澜湄合作机制”

8月2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文章

《为澜湄合作蓄好“人才活水”》

报道澜湄合作机制

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蜿蜒4880公里,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及柬埔寨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是六国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2025年,澜湄合作机制迈入第十年。作为第一个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既得益于六国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又立足于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今天,从柬埔寨的田间地头到泰国的工业园区,从老挝的山村学校到缅甸的电商直播间,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澜湄合作注入动能。

第9届南博会驻华大使、领事直播暨澜湄视听 “优商” 直播活动

中文学习 热潮涌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澜湄合作三大支柱之一,人文交流是澜湄合作的重中之重。10年来,澜湄国家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拉紧民心相通纽带,合力培育了“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有力促进了澜湄国家的友好交往。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合作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湄公河流域国家“中文热”不断升温,成为区域人文交流合作的生动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师范本科专业招生自2021年启动以来,从最初的193人及2022年的297人,增长至2023年的562人。作为中国参与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云南省与湄公河国家科研机构共建了34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依托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累计培训技能人才8.2万人,为中文应用与区域发展搭建起坚实桥梁。

澜湄国家“中文热”的背后,是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催生的大量机遇。2024年,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贸易额突破4500亿美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金港高速公路、越南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等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或投入运营,为区域经贸和人员往来装上“加速器”。中国颁发的“澜湄签证”推动六国人民越走越亲,中国已连续3年稳居越南、泰国等国第一大客源市场。在此背景下,澜湄国家的传统教育体系正加速适配现代职业发展需求,语言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日益深化。对区域内的年轻人而言,“学中文”已从“加分项”变成“刚需”——这既是个人成长的选择,更是区域合作大势下的必然。

职业教育 合作提质

在区域经济生产“投入—产出”中,劳动力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而专业技能是劳动力质量的核心。澜湄合作开展之初,区域合作面临人才缺口挑战,导致产业升级成本增加。因此,各国不仅重视语言互通,也重视加强职业教育合作。

近年来,相关合作成果不断落地:2018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柬埔寨国家理工学院联合成立了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面向整个澜湄流域国家开放招生;2023年,泰国曼谷成立中泰语言职业教育学院,不仅教授中文,还开设技术培训课程;同年,中国援助老挝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项目在万象启动;2024年,第五届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圆桌会议暨澜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澜湄产教融合成果展示与交流会议、中国(浙江)澜湄国家创业教育联盟交流活动等接连举办,为澜湄流域国家人才培养提供对话平台。

澜湄国家产业发展对人才有新需求: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研发、编程、精密检测等技能人才;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则需要数字化操作、设备运维类从业者。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兼具多语言能力与扎实技术技能的学生,不仅广受用人单位认可,薪资也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而“中文+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模式,因契合当地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已获得澜湄流域国家的高度认可。

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效斐然,成为推动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比如,中老铁路这条“黄金线路”背后,就有职业教育合作贡献的力量。2019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昆明铁路局签署协议,共建“中老铁路储备班”,为中老铁路的开通与运营培养储备了高技能专业人才。目前,已有一批中老籍毕业生就职于中老铁路各站段。

筑梦青春 共享未来

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正凭借要素集聚形成强“磁场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向区域汇聚。企业投资选址时,区域技能劳动力的可得性是优先考量因素——这不仅能降低培训成本,其集聚态势更会带动配套科研资源优化与金融资本区域配置,进而推动产业扩容,构建经济带发展的良性生态。

在云南,依托澜湄职业教育基地,中方为周边国家务工人员提供了语言和技能培训。“澜湄青年创业者论坛”“澜湄青年创新大赛”“澜湄印象短视频大赛”等活动相继举办,吸引各国青年共同参与到澜湄合作中。

核心区域的发展会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澜湄合作中,语言与技能的协同正形成一个个“机会磁场”。语言赋能技能、技能拓展市场、市场驱动经济的连锁反应,正助力澜湄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语言打破认知壁垒,技能提升人力资本,机会释放发展红利,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区域发展新范式。

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为区域其他国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中国注重“授人以渔”,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育本土人才和技术储备,提升合作伙伴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中国更注重“共护江河,以养万代”文化理念,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为澜湄流域国家文化交流广育合作之苗,共筑区域安全之堤,共商发展大计,共建文明之路。

作者为温州理工学院澜湄研究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郑海燕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