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海筑梦 暑托传情:“爱在西行”用科技与书信温暖乡村童梦
清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莲花塘乡希望小学,音乐教室里传出悠扬歌声。四年级学生黄应欣仰着小脸,跟随志愿者专注练声。这个由华侨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三所高校24名志愿者组成的暑期课堂,将跨越山海的温暖送到130名孩子(含70余名留守儿童)心间。
今年7月21日,由云南省地矿局与华侨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爱在西行”夏令营如期开营。三年耕耘间,这场最初的暑期支教已沉淀为有温度的教育公益品牌,在志愿者与孩子间,书写着跨越时空的成长故事。
课程升级:从“填鸭式”到“定制化”的教育觉醒
“三年最大的转变,是学会俯下身倾听孩子的需求。”第三次带队的志愿社社长徐子航说。支教团不再照搬城市课程,而是贴合本地孩子的兴趣与基础设计内容:华侨大学特色户外英语课让语言学习走出教室,今年新增的“AI小课堂”更成了孩子们的“魔法世界”。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用简单工具输入创意,生成图文故事和小动画,让深山孩子触摸前沿科技,点燃对未来的好奇。
书信传情:让温暖跨越夏令营的时空界限
对莲花塘乡的留守儿童而言,暑假曾常与孤单相伴。“以前孩子们在少年儿童之家的暑假活动较单一,‘爱在西行’带来了系统课程,极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云南省地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常佩说。更特别的是,夏令营的温暖不会随结营消失——项目组与学校建立的“山海对话”机制,让孩子们的信件每月由校方统一邮寄,承载着小确幸与成长烦恼的飞鸿,将牵挂延续至山海之外。
双向滋养:在泥土与星光间共同成长
“起初怕条件艰苦,却在孩子们身上收获了最珍贵的力量。”志愿者吴炯毅坦言,两年支教让他读懂了简单生活中磨砺出的坚韧与知足。这种相互影响在学生牟祯莎身上尤为明显:“我最喜欢肖老师,以后也要成为志愿者,帮同学认识外面的世界。”三所高校的多元联合、驻村工作队的在地支持、当地学校的全力保障,共同筑牢了这个公益项目的持续发展根基。
蝉鸣中的莲花塘乡,每月飞出的信件、AI课堂的创意火花、孩子们心中“成为你”的愿望,让16天的夏令营故事无限延长。“爱在西行”用教育赋能填补鸿沟,用情感陪伴治愈孤单,用长效机制让公益扎根乡村。这份坚守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成长,而对留守儿童的用心守护,正是为成长注入的最坚实精神养分。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黄鹏 通讯员:雷红梅
编辑:徐嵩钦
审核:李兴文(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