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政能量·典型引路③丨滇池绿道如何“以道兴城”
      发布时间:2025-10-13 09:51:0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政能量·典型引路③丨滇池绿道如何“以道兴城”

“消费旺、人气足,服务业就强,就有充分就业,城市就有活力。”

10月11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上,省委书记王宁对“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特色发展、治理有效”的城市工作总体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在谈到培育城乡消费新业态时,王宁书记例举了滇池绿道的例子,他说:“这几年,昆明市持续打造108公里的滇池绿道,其中40多公里布局了业态,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绿道经济带’”。

滇池绿道的建设和布局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推广的经验?跟云新闻一起来看——

案例

盘活资源,串珠成链。滇池绿道串联起沿线43个湿地公园、46个自然村,因地制宜打造海晏村、牛恋村、百草村等一批特色主题村落,让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蝶变为人气满满的“网红村”。


激活业态,带动消费。绿道沿线布局870多个消费性业态,咖啡节、音乐周等特色活动轮番登场,持续引流聚人气。2024年,滇池绿道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带动沿线消费营收达5.4亿元。


△昆明滇池绿道环草海段。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飞/摄


促进增收,惠及民生。沿线46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开办民宿、销售农特产品、经营餐饮,户均年增收4至5万元,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幸福靠山”。


守护生态,底色更亮。累计植树2万余棵,新增绿化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同步建设排污、净水等环保设施,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共进,让青山更绿、河道更清。


如今的滇池绿道,日日游人如织、活力涌动,一条生态之路、幸福之路、共富之路正徐徐铺展。


△滇池绿道坝河湿地公园举办的“秋野集”摆开了长街宴。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杨峥/摄


省委书记点评

消费旺、人气足,服务业就强,就有充分就业,城市就有活力。


昆明市持续打造108公里的滇池绿道,其中40多公里布局了业态,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绿道经济带”。


在云南,每个州(市)、每个县(市、区),都有条件打造各具特色、城乡联动的消费新场景。


经验启示

大隐于形,绿道与自然共生。2021年春天,滇池绿道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外海段需穿越生态保护核心区,跨越农田、山体、湿地、村落等多元地貌,建设者们选择用“减法设计”回应自然的考验,以“隐形设计”理念守护自然本真。沿山体设置生态缓冲带防治水土流失,湿地段架设高架栈桥避开水下森林,途经村落时保留青石板路与古树名木,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环境的扰动。


系统治理,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绿道的延伸,同步推动着滇池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目前,昆明已建成湖滨生态带6.2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构建起湖滨绿色屏障。海菜花、金线鲃等消失多年的物种重现,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美景正在展现。


生机回归,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共舞。数据显示,近年来昆明市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每年冬季如约而至的红嘴鸥,更是生态向好的“活指标”。2023年昆明颁布实施《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开创了国内专项保护候鸟立法先河。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编辑:赵婷婷

一审:蔡飞

二审:张海燕

三审:谢炜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