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腾冲市明光镇自治村立足实际发展产业——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发布时间:2025-10-11 04:04:5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金秋时节,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腾冲市明光镇自治村,青山滴翠,茶香扑鼻,风景如画。自治村是一个汉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村,辖区总面积269.82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073人,其中傈僳族群众2586人,国境线长达44.7公里。

“以前的自治村,地广人稀、水冷草枯,只能种苞谷、洋芋和苦荞,日子苦得很。”在自治村乌龙坝乌龙茶基地,村委会委员、团支部书记吴占连说,“现在不一样了,茶园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多年来,自治村攥在手里的“资源牌”不少,可产业始终困在“小散弱”。“不是没试过突围。”村党总支书记余华亮介绍,以前想组织大家搞产业,要么意见难统一,要么没规模没品牌,村集体说话没分量、干事没底气,村民的积极性也都慢慢磨没了。2005年,自治村尝试从福建、台湾引进乌龙茶。“瞎折腾!”一时间,村民们议论纷纷。余华亮与村委会主任带头种植280亩,其他党员干部纷纷响应,分别种植10亩以上。

在明光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高山乌龙茶专业合作社及党支部,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户和示范岗,做到“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傈僳族、汉族群众一起干”。

自治村从最初的600余亩乌龙茶基地艰难起步,发展到如今的1万余亩。2024年,自治村的乌龙茶农业产值超1910万元,小小的“绿叶子”,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走进云南腾冲极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治分厂,几十名妇女正在晾晒刚刚收购的乌龙茶。自治分厂质量大组组长李家桃已在这里工作了9年,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组长,还负责招聘工人。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共同致富。“这个产季,我们每天加工20吨鲜茶,全村总产量约600吨。”分厂厂长段生晴告诉记者。

循着哗哗的流水声走进大龙坝村民小组,格桑花和墙体画将村庄装点得格外美丽。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大龙坝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傈僳族农民画家麻永春带着2名群众,在近500平方米的墙面上,绘制了反映傈僳族迁徙繁衍、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图案。

“各类作品约有500幅,分为傈僳族迁徙史、拓荒史和民俗史3大类。”麻永春边走边介绍,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庄,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激发了青少年对民族历史的探究兴趣,让文化根脉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延续。

“永远跟党走,家乡美如画”“身在边疆,心向中央”“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走在自治村的小巷广场、田间地头,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处处洋溢着团结共进、亲如一家的氛围。

截至2024年,自治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216名返乡青年种植乌龙茶3600余亩,自治完小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在自治村,各族群众生活的幸福底色更加鲜亮。(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责任编辑:罗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