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合理、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宜居生态城市在碰撞中崛起。
产业发展、收入提高、富裕安宁的乡村在合力中浮现。
美丽家园的兴建,在滇中绘出一幅“新玉溪”的和谐画卷。而观念的嬗变、人的自我提升和文化的再度绽放则化为一缕精气神儿,为这幅画注入了勃勃生机。
更安全的校园、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贴心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所有这些带着温度的改变,传递出的是玉溪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思路。铸就蓝天碧水美好家园的实干,成就着每个玉溪人对“幸福玉溪”的向往。
蜕变:城乡一幅画
玉溪市委大院在几多碰撞中,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这个位于玉溪市最核心地段的大院,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院内老式建筑低矮坚固,公共设施齐全。大院外,是一条宽敞而又充满历史感的绿阴大道——聂耳路,路对面是市政府办公楼,几百米之外则是医院、公园及各大机关办公楼。如今,这座玉溪的政治地标在玉溪人的复杂情感中成为平地,而她曾经座落的土地,即将托起一个全新的概念——城市综合体。
改变,并不平静。但随着市委、市政府搬出大院租楼办公,拆迁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街道、社区,发布通知,公布政策,房屋评估,公示安置房规划,签订补偿协议……一项项举措有条不紊,一户户上门宣传,综合体建设所涉搬迁户由不解、质疑、阻挠,逐渐变为理解、接纳、配合。
对城市新面貌的期盼,渐渐浮现在玉溪人的眼中:家乡何时能真正成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生态宜居城市?”
如今,这一期盼,随着一系列工程的开工让每个玉溪人有所感知。10月城区五大项目开工,机器的轰鸣声唤醒玉溪。彼时,为中心商业区人防工程而设的指示牌早已布满街道。4个城市综合体建设的蓝图绘就,九龙立交和高仓立交改扩建,城区8个环岛改建,晋红高速开工……
真切的变化,描摹出未来的愿景:玉溪城区以更畅通的道路为脉络,城市综合体为节点,城市的立体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地面布局更加合理,宜居城市中的生活会更美好。
“别人都说我们村比城市更好住。”红塔区北城镇王棋社区王棋村的谢凤齐一脸惬意,自编的花灯随口而出,“王棋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过路宾客都夸奖,王棋处处大变样。都是领导来支持,花灯歌声传四方。”一曲花灯唱出了王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唱不尽王棋村民的喜悦。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共同推进”,“盘子统一、形式多样、相互监督、共同参与”,一套新的工作模式切实地推进着王棋村的建设。实际与长远兼顾,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出炉;党总支书记带头,村民选举出能人共同组织实施;各级支持一点,公开竞标收取一点,融资进行村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王棋村共融资新农村建设基金2300万元,撬动社会和民间资本共计1.2亿元,采用“腾笼换鸟”模式整理出47693平方米的土地。如今,王棋靓起来了,进村道路实现扩建硬化,中心花园绿化工程、文化广场配套设施建设、小学改造工程完工,建成10群新式烤房,新建卫生厕所、垃圾池,修建新农村成果展示厅、篮球场。
王棋村,玉溪市“美丽乡村”中坝区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她与26个同伴一起作为试点涵盖了玉溪3种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起点:坝区和国道省道沿线乡村、山区农村和沿湖居民点。她们走出了异地搬迁、旧村改造、空心村改造的新路子。之后将玉溪以她们为模板,在全市全面推广规划先行、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资金统筹分配、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之前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分散,各部门都争取点钱,各部门都不能让乡村真正变样,发展是‘撒胡椒面’式的。确定试点后就不同了,人力、资金都集中了。我们让坝区和道路沿线有条件的农民‘上楼’,用自己原有的土地和住房换楼房。他们可以选择多套小户型出租,也可以用多余的居住面积折现入股企业,是真正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城镇化。”玉溪市住建局书记田江龙为记者描绘了全市城乡建设的“一盘棋”,“山区的试点主要集中在生态脆弱区,目标是让乡村的发展与自然相融,形成‘山水家园一幅画’。三湖边上的坚持‘四退三还’,以保护为导向。我们要让乡村真正地美丽起来!”这盘棋走好了,玉溪遍地“王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