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郎晶晶 庄俊华 文/图
如何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从今年1月13日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掀起。10个月时间,全州各县市和中央、省、州级159家挂钩单位930多万人次共开展了4次集中整治活动,清运垃圾76万吨,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各县市也在参与整治过程中摸索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长效机制。
“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克服‘搞突击、一阵风’意识,摈弃‘三清洁’就是简单打扫垃圾的粗浅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工作,为群众创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州委书记梁志敏说。
村村都有监督员
“垃圾乱扔、臭气冲天、卫生条件差”曾是多数人对农村地区环境的印象。而在大理州农村,因为“三清洁”活动的集中整治,已逐渐变得干净、整洁,真正成为“软实力”凸显的美丽乡村。
走进祥云县禾甸镇新泽村委会湾子村,村里道路宽敞干净,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村党总支书记杨福富指着墙上张贴的“卫生长效机制”介绍:“我们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到两个卫生监督员,负责主干道清洁并监督每家‘门前三包’情况,垃圾车每周来村里集中清运垃圾,环境卫生周周有检查、月月有评比。”
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新泽村委会向村民每人每月收取1元钱的垃圾清运费,祥云县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保障卫生监督员、垃圾清运车工作正常运转。湾子村老人杨如洪连连称赞说:“花小钱办大事,村子干净了,我们觉得钱花得值,要感谢政府想出这个好办法。”
不仅是祥云县,在大理州的12个县市,“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五级联动的城乡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村垃圾无处丢、卫生无人督查的局面。
在“五级联动”的基础上,许多县市还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环境卫生治理路子。洱源县因畜牧业发展迅速,政府倡导农民将以往堆在村间路旁的牛粪统一堆放到田里,杜绝了水源污染,也方便直接施肥;宾川县则把废弃秸秆加工成了生物腐熟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祥云县把县域内累计193公里的交通干道划定到相应的乡镇管辖,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决定是否下发每月每公里300元的清洁补贴。
垃圾处理变资源
初冬的大理阳光和煦,蓝天白云与洱海相连,映衬着漂亮整洁的城市。游客边拍照边赞叹:“千州万州,最美白州”。
作为我省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大理市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加之“三清洁”整治活动的推进,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和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垃圾清运、处理新模式。
“垃圾去哪儿了?”记者在下关南区垃圾中转站看到,一辆辆载满生活垃圾的清运车开进了中转站进行垃圾压缩处理。电子称重、自动倾倒、压缩,整个流程电脑操控、密封操作,中转站没有臭味、也没有垃圾散落的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压缩后不仅节省75%至80%的空间,还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