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建水县传承历史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4-07-28 10:03:5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文化之人

以保护历史文化载体为己任

历史文化名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座名城背后,是独特的文化底蕴,更有着一代代塑造名城的人民。

时光在流逝,人口在增长,城市在膨胀。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其中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政府的主导行为与群众的自身利益如何处理,这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责,在古城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建水也和其他地方一样,曾出现过迷茫和尴尬。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新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建水古城保护第一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那时,尽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群众也有呼声,但最为壮观的城墙还是被拆除了,宽厚的城墙变成了宽敞的道路。“文革”期间,对古城的破坏就更为严重。

第二次大的冲击是在10年前的旧城改造。党委政府、开发商与住户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和看法,政府想通过旧城改造寻求城市新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开发商则想通过参与城市建设寻求公司效益,而住户想得最多的是能保住自己的房子,或获得应有的补偿。

有文化底蕴的建水人,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人人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己任。为此,在如何拆、如何建、如何保护古城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

10年前的这场争论,惊动了国家有关部门,并成为全国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中国青年报》题为“建水古城保卫战”的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反响。当年,由原国家建设部牵头,原云南省建设厅、文化厅、国土资源厅及监察厅配合组成的国家稽查组前往建水县,对该县拆除老民居建筑进行了专项稽查。稽查后,国家稽查负责人感叹地说:“这是一起政府好心没有办成好事的典型事例。”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财富遗存,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遗产保护甚至破坏文物的事件屡屡发生,以致不时出现“贫困地区损害文物,发达地区造假文物”的怪圈。多次到过建水的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康认为,经过“建水古城保卫战”的洗礼,从政府到群众对古城保护价值的认知日益统一和提升。越来越多的建水人真切感受到,古城是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瑰宝,是文化根基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在我们这代人手中非但不能消逝,更要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

在如何保护与开发的争论与实践中,建水县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为古城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