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
爱心涌动 协力援建
地震灾区学生能否如期开学,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各种助学行动暖流不断涌进灾区。
震后第4天,中国青基会向地震灾区发出“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受灾家庭大学新生集结令”,召集重灾乡镇的大学新生报名申请5000元助学金。最终确定585名大学二本以上新生为资助对象,一次性给予每人资助5000元助学金。5天后,由中国青基会、云南青基会和贵州茅台集团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龙头山镇中心小学落成。随后,另外3所“抗震希望小学”分别在龙头山镇营盘小学、沿河小学和巧家县包谷垴乡中心学校建成。
震后第5天,重庆市涪陵创新计算机学校派出10多名老师赶赴鲁甸各乡镇,为灾区200名学生提供免费职业技术教育。首批97名学生于8月29日启程赶赴学校,3年每人合计享受1.6万元的资助,学生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跟踪服务5年。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择优录取来自鲁甸、巧家、会泽的36名学生,36名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所有费用均由北大青鸟集团出资负责。云南师范大学率先出台措施,对来自地震裂度7级以上灾区的新生免除一年学费,对来自9级裂度重灾区的云师大新生加大学费减免和资助力度。
9月开学后,中国青基会将对震区15个重灾乡镇的5000名中小学生提供资助,每人一次性资助1000元。昭通市新华书店还将为灾区的4个乡镇38所学校的2万多名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免费提供价值110多万元的教辅资料。本报记者 沈迅 朱金磊
蔡侯友 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