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巡礼(下)
      发布时间:2014-10-10 11:52:1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建章立制 扎紧扎牢制度“笼子”

既要“治病”,更须“防病”。有刚性的制度制约,改作风不再是“一阵风”。

就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人们欣喜地看到,旅游景点难觅公车的踪迹,高档餐馆少了公款消费的身影。

教育实践活动中,全省近10年来出台的涉及“四风”方面的制度规定得到全面清理,对60项制度进行“废、改、立”。

我省认真落实“抓常、抓细、抓长”要求,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反对形式主义,在工作考核中树立注重实绩、反对空谈的标尺;反对官僚主义,注重在干部选拔中建立为民服务、唯实务实的标准;反对享乐主义,注重在行政问责中划定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红线;反对奢靡之风,注重在政府预算中确立崇俭抑奢、杜绝浪费的导向。

拦截“形象工程”方面:除了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以外,更为注重培养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新机制,省委、省政府着手建立和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机制,尤其是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鼓励社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引导各级干部把更多的精力和工作投放在打基础利长远上来,真正把“不以GDP‘论英雄’”落到实处。

拦截“三公经费开支过大”方面:由省委办公厅等单位牵头,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相关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接待标准。严格执行定点饭店接待制度,合理安排食宿和用车。同时,由省财政厅牵头,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决策与编制机制,严格基本支出,严格控制追加预算。严格预算定额及开支标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方面:出台了《云南省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云南省干部随机调研制度》等一批制度办法。

严肃纪律方面:《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规定》、《加强作风建设问责办法》等一批刚性规定,真正让好的作风得到大力弘扬,让不良作风得到有效遏制。

2013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研究制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关制度规定的计划方案》出台,从省级层面强化制度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建章立制的思路、原则、建设计划、责任分工。

《方案》要求制度建设行事简便,管用、管长远,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反对形式主义方面确定已建立和将建立《关于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述廉的意见》等5项制度, 反对官僚主义方面已建立和将建立《云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的意见》等7项制度,反对享乐主义方面已建立和将建立《关于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8项制度,反对奢靡之风方面已建立和将建立《关于禁止发送和接受“红包”的规定》等12项制度。

上行下效,全省各地各单位对有关群众工作和作风建设方面的现有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以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治“四风”为重点,认真承接和落实中央、省委出台的制度规定,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意见,努力形成系统完善、相互配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

从源头上铲除不良作风滋生的土壤,筑牢防治“四风”坚固堤坝。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为推动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扎根贴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每一次党心民心的共振,必将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形象,必将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013年以来,云南经受住了泥石流、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等各项挑战和考验。特别是今年8月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全省及鲁甸震区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把抗震救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战场,始终与灾区群众在一起,在团结带领群众抗灾自救中检验党性、转变作风。

10月7日,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我们再次看到,灾难来临,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面对困难,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在抢险一线!

危难之际体现担当,灾难面前冲锋在前,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点赞”,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作风变化在关键时刻得到了集中检验和体现。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祛除灰尘、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广大党员干部,必将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上,用一次次为民务实清廉的生动实践,谱写出彩云之南崭新的时代篇章。因为他们的根,重新深深扎在广袤厚重的云岭大地上;他们的心,正在紧紧贴向全省各族人民群众。

(云南日报 记者 徐体义 何侃 张文峰 王永刚)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