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云南产业转型升级述评[三]
      发布时间:2014-10-20 16:24:1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市 场 大生物成长的路径

发展大生物产业,我省可谓优势与潜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机遇是生物经济新时代的来临,挑战是云南大生物产业发展中全产业链构造的落后、中坚企业的缺乏、航母级产业的打造和市场营销手段的缺位。

在生物产业发展中,“全产业链”并不是新词。云南白药是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打造的杰出代表,从种植到开发,从农业到工业,从产品到市场,它的成功是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范本。上联农户、下接企业的云南甘蔗糖业,工农结合创造了“一根甘蔗两头甜”的甜蜜。不断拉长的产业链,延展出别样的风景,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没有完整产业链的‘断头’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肯定只会处于劣势,规模再大也很难实现产业的获利性增长。”在省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申时全的认知中,云南不能坐拥丰富资源却只能在产业的低端仰羡产业链的高端获取丰利,必须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大生物产业发展,产学研结合拉通产业链,实现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多态发展,从简单资源利用向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金与资本利用率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型精细化管理转型。

培育企业,强壮之根本。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虽然走过近20年的发展路,但我省叫得出名头的生物企业为数不多。培育云南自己的生物技术企业,打造有竞争力的队伍,是云南大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石。在昆明经开区的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一个专门针对生物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培养平台正在日渐发力。该公司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与生物相关的孵化器,正在积极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培育中坚力量。这个民营的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打造开放的技术平台,共享的服务平台及信息平台,促进云南生物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如今,一大批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型中小企业正在孵化磨炼,亟待振翅高飞。

资源整合,强大之必须。常有人说云南是守着富矿过穷日子,金豆子卖成土豆价。不是云南的资源不多、产品不好,但缺乏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是缺乏含金量的。

以三七为例,2012年全国三七产业近749亿元的总产值中,上游的种植、药材交易,中游的提取总计收入159亿元,仅占21.23%,而下游三七产品饮片则以590亿元占整个产业收入的78.77%。而当年云南三七产业收入234亿元,其中159亿元来自上游、种植和贸易,来自下游高附加值三七产品领域的仅有75亿元,只占下游590亿元收入的12.71%。

成熟的三七产业尚且如此,其它小产业更是处境堪忧。大生物产业概念的提出,为云南诸多优势产业的升级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整合相关企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好国内国际大市场,才能闯出大生物产业的新天地。目前,云南三七产业已在全新发力,由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和文山三七产业协会联手,一个以上接农户、中联云南相关三七生产企业、下接全国大市场,从科学种植到产品打造,从品牌建立到市场营销,一个全产业链打造的三七产业即将面世。这个目标为百亿美元的联盟,未来有望成长为云南大生物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和三七一样,花卉等特色产品的整合提升也势在必行。产业战略联盟,就是把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只有这样,云南生物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云南也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省份的大生物产业特色发展之路。”龙江说。

产业好不好,强不强,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不得不说,这是云南在发展大生物产业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除了极少数营销较为成功的典范,更多的云南生物产品则是长在深闺人未识,亟需面向市场,开疆拓土,延展出别样风景。

大生物产业的号角已然吹响,珍惜资源优势,图强图变,充分利用特色,做大做好。云南发展大生物产业,路就在脚下。

记者 熊燕 陈云芬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