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金分析去年的石斛价格风波后认为,之所以出现价格狂跌的现象,首先在于德宏州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做支撑。当地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发展起来了,但精深加工和销售依然落后。由于基本依赖浙江等外省采购商收购到沿海地区加工,使得德宏成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基地,一来价格销售渠道容易受到人为恶意操控;二来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小,缺乏后续发展的积累;三是替人做嫁衣,“石斛之乡”没能打响产品品牌。另外在资金投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为了保护“石斛之乡”这一品牌,芒市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石斛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指导,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壮大基地”的思路,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同时发展大棚集约化种植和仿野生种植各1万亩,争取在2020年实现总产量4000吨,完成种植业产值7亿元,加工业产值14亿。同时,在扩大种植面积的规模上,将根据市场供给情况通过种植方式、品种进行灵活调整,避免产量过度膨胀导致价格下跌;严格实行品质监管,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检验措施,避免不合格石斛原料和加工产品流入市场,从而保护德宏石斛的品牌价值。
走出去 拓天地
“过去我们自己不考虑营销,都是依赖外省商人来收购去加工,种植方式和品种混乱,加上多数农户缺乏经验和信息,结果去年吃了大亏。”说到去年惨不忍睹的石斛价格,芒市轩岗乡水井石斛专业发展合作社的赵国龙心有余悸。
近年来各地虽然成立了数十家专业合作社,但主要精力集中于种植、育苗、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等方面,由于缺乏资金和经验,很少在产品加工和开拓营销渠道方面有所投入。“去年以来,石斛办几次组织我们去外省考察,结果出去一看,一些收购商散布的‘石斛市场已经崩盘’的情况根本不实。”
走出去,让从未关注过市场的农户们打开了眼界,还与外省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同时,走出去的真实体会让他们开始对这个产业重新进行认真的思考。一直埋头“种草”的农户们意识到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土地的产出上,在石斛办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营销和加工技能培训使得不少种植农户掌握了产品初加工技术,不仅增加了创收途径,减少了对外依赖,更提升了市场意识、品质意识,一些合作社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营销队伍。在合作社和协会的推动下,不种植和出售品种不纯正、品质不合格的石斛正在成为广大种植户的公约。
江东乡共荣专业合作社的杨新良表示,各地合作社和协会应该更加紧密地互通协作,全面掌握本地和外地真实的市场信息,共同应对市场变化,“保护好农户的基本利益,就保护了石斛产业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