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增绿
在开远城郊的公路两旁,大大小小的苗圃一个连着一个,形态各异的苗木花卉把道路装点成了一条条生态走廊。
“开远市地处低纬高原山区,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也很丰富,加上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具有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先天优势”。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背景下,作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收的一项产业,近年来,苗木花卉产业被确定为开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对象。
为此,开远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的决定》,以及系列扶持奖励政策,通过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林权、苗木抵押,解决企业、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土地流转,为企业扩大经营、实现规模生产提供了保证。
“2004年刚开始来开远建苗圃时,人地两生,就怕被人欺负。”开远市新茂合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全说,公司入驻后,市、乡党委和政府对他们非常好,不仅政策一视同仁,还帮忙找土地,主动提供各种信息。由于气候适宜,移栽成活率和苗木木质化程度高,公司生产出的小苗深受市场欢迎。
经过8年的发展,王永全的育苗基地从最初的60亩扩大到170多亩,年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为回报周边村寨,去年5月,王永全牵头成立了开远市新茂合丰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社员土地入股,公司负责出资金、技术,包销售,利润平分的方式进行合作。“现在已经发展了社员11户,入股土地90多亩,公司真正在开远‘生根发芽’啦。”王永全乐呵呵地说。
截至去年,开远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2.3万亩,总产值4.7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1.92亿元,不仅衍生并促进了园艺、根雕、装饰等多个新兴产业,还显出了极大的生态效应。王文跃告诉记者,全市两万亩苗木花卉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森林资源,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了0.7个百分点,不仅有效地减弱了城市噪音,还起到了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全市的人居环境。
荒山披绿
从东联村高速路口一路向前,不一会儿,路边的缓坡上忽现出连片的杨梅林。“这是红河州最大的杨梅基地,也是市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成果。”看着昔日的荒山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杨梅林,开远市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颇感自豪。
开远市位于红河州中东部,是北上昆明,南下蒙自、河口,东抵文山的交通枢纽,长年累月的交通建设,在改善通行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干线和城市面山过度开发、岩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下降等环境问题。
“过去很多年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里没少投入资金,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划,收效都不太理想。”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远市提出了以发展苗木产业和经济果林为主,依托天保工程、中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等项目,遵循“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流转、租赁和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等办法落实绿化用地,推行苗木上山的政策。
浙江人丁老板成了新政策下第一批上山种果树的人,拥有丰富杨梅种植经验的他看中了开远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发展环境,一口气租下几个山头,开始大面积栽种杨梅。“现在已经有部分挂果,收回了部分投资,等到明年大面积挂果,收入翻番不成问题。”丁老板表示,下一步,他还要尝试在林下种植牧草,通过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争取建成红河州土地综合利用的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面山和通道绿化的积极性,今年,开远市政府出台奖励办法,规定从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绿化奖励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高速通道两侧公路界外栽种凤凰木、蓝花楹和面山集中连片绿化的企业或个人。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大批企业纷纷加入了苗木上山和通道绿化的大军,成为林木绿化的主力。截至今年8月,开远市已完成面山绿化3500亩,通道绿化2200亩。“开远已成功获批我省首批园林城市,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按照规划,到2017年,全市将力争完成交通干线绿化37公里,除基本农田外,主要干道公路界外20米两侧全部建成防护林带,两侧一级面山实现绿化覆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景观。”憧憬着未来,林业局负责人说,到那时,开远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将会得到更明显的改善。
记者 程玉琦 马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