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
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
“跑腿公司”个性化服务在昆明出现,人们反映如何呢?
在新闻路工作的徐女士自诩为“吃货”,昆明出现跑腿公司让她兴奋不已,“以前为吃上各种小吃,常常要专程跑去排队,有时则请熟人帮忙。现在好了,一个电话就有人帮买了送到办公室。”像徐女士一样的白领和小区居民,是跑腿公司的主要客户。
而大多数市民则表示从未听过有跑腿公司,他们表示暂时不会使用。“跑腿公司安全吗?如果代送贵重物品万一被员工带跑了怎么办?接小孩子放学不怕小孩被拐跑了?”在篆塘公园里,50多岁的李阿姨表现出了顾虑。周围一起聊天的几位老年人也表示同意阿姨的观点,“服务能否令人放心、收费是否正规”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名跑腿公司的员工表示:“我们现在的经营模式是顾客打来电话说明要代购的物品后,由我们先行垫付购买。等物品送到顾客手中后,再凭购物小票向顾客报销。不过这种垫付模式,一般只支付价格在一两百元以内的货物。价格太高,我们也垫付不起。”其他业务则由双方谈好价钱后代办,事后收费。记者了解到,目前跑腿公司的代购业务大多数都采取这种方式,如遇到顾客“放鸽子”只有自行埋单。一位业内人士总结说,行业要发展,还要靠交易双方的诚信度来支撑。
规范
工商注册时遭遇难题
记者向昆明市工商局企业科了解昆明跑腿公司的注册情况时,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听说过什么跑腿公司。
而记者采访的几家跑腿公司中,有三四家都是以家政服务的名义注册的。昆明圣邦跑腿公司的负责人唐先生表示,公司开了两三年了,一直没注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去年8月,他到工商所注册备案时,工商所的同志也比较为难,不知道注册为哪种业务?“后来考虑到我们的工作性质介于家政服务和中介之间,并根据我们代购收取服务费用的性质,定义为商业。”
唐先生表示,跑腿公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条文来约束,收费标准也没有经过价格主管部门审批,而是自己定价及与客户协商定价,再加上这类公司门槛较低,多为兼职人员跑业务,所以社会对他们的信任度较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利益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