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滇池治理:热点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4-10-23 10:17:3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现实:“一湖一策”难以落地

在湖泊治理过程中,如何根据每个湖泊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长期治理规划及相应的阶段性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无疑是落实“一湖一策”的关键。

“21世纪是一个‘复杂的’世纪。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一些原来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不断透过现象逐步认识到其复杂本质。湖泊治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刘永定,谈及滇池治理过程中的诸多争议性话题时,这样告诉记者:“滇池治理历经这么多年,能够系统地在集水区、湖盆和湖内生物3个层次解读滇池及其污染防治的种种关系,揭示其系统性、复杂性、时空差异性与长期性,据此,从截污控污和生态修复方面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是一个很大的科技进步。”

“污染表现在湖泊中,症结却在流域内;问题出在水面上,根子却在陆地中。”段昌群认为,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就湖治湖,那么即使暂时取得一点成效,也不能太过乐观,因为这样的成效往往很难巩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也认为,在中国治理湖泊的案例中,成功的几乎看不到,但失败的比比皆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都认为湖泊治理就是技术问题,认为不需要关闭工厂、不需要协调部门和地区利益就可以治理好湖泊。一些地方治理湖泊之初,认为只要湖泊恢复了水生植物,再多的污染物排放进去湖泊都能消化吸收,后来发现根本就治不好。

与此同时,现行的湖泊治理绩效考核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兼顾湖泊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等特点,没有真正体现“一湖一策”。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用来衡量排污达标与否、饮用水是否安全等方面,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该标准体系所涉及的24个基本项目指标中,任何一个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都说明水质不符合相应的要求。”刘永定认为,但如果用这个标准体系去指导和评价考核湖泊治理绩效,便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使你付出很大的努力,24个指标大部分都得到显著改善达到五类水标准,但只要其中有一个指标未达到要求,评价下来仍是劣五类,这和什么都没干一个样;同时,湖泊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短短几年内将水质标准提高一个级别几乎不可能,这样一来,年年考核年年不合格,社会对湖泊治理的信心从何而来?鉴于如此难堪的状况,我国有的地方在1-5类水质标准之间以及五类水质之后,建立了“分档分级”的细致考核指标,看来有促进不断进取的作用。

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对短期内的污染指标升降过度敏感,对工程技术性治理手段很看重,甚至为此不惜采用扬汤止沸的治标之策;而对着眼于整个水环境健康发展,着眼于经济社会优化管理等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却鲜有关注。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之所以造成决策者这种舍本求末的倾向,固然与政府官员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有关,但不够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也难辞其咎。

进步:由扬汤止沸到釜底抽薪

决策者应当把滇池流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当成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一个硬约束,严肃认真对待。

虽然湖泊污染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迄今为止对其成因、诱发要素与治理方略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2009年的世界湖泊大会上,还是形成了这样一个广泛认同的科学共识:让湖泊休养生息,是湖泊水环境问题解决的基础。

段昌群认为,由于高原湖泊水环境的更新与维持,在根本上依赖流域汇水区内水资源的补充能力和污染物的输移自净水平,从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能力,取决于全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因此,除了常规的控制污染源和为湖泊休养生息创造条件外,还需要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为实现流域清水入湖、支持湖泊水环境的根本好转提供保障。“想要湖泊水质是几类水,流入湖泊的水质就必须是几类水”。与污染源控制相比,后一项工作无疑更具长期性与艰巨性。

通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滇池治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治理思路上,和以前相比,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四退三还”、“六清六建”等措施建设环滇池湖滨生态圈和调整流域内产业结构、“河长制”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滇池流域面山植被修复工程,以及通过牛栏江调水缓解滇池流域内水资源稀缺和为滇池提供生态补水等重大举措,真正体现了“跳出水体治理水污染”和“跳出湖泊解决湖泊问题”,使滇池治理迈入了“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的全新阶段。

滇池治理由扬汤止沸式的应急性“治标”,转为釜底抽薪式的长期性“治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要想在这条科学理性的滇池治理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决策者把滇池流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切实当成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一个硬约束,严肃认真对待。

如果没有心无旁鹜的定力,决策者的急功近利和社会各界的心浮气躁,随时都可能被一些“浮云式”的短期、表面现象所左右,从而让治理滇池的路子走偏,让“拯救母亲湖行动”的相关动作发生变形。

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有定力步自坚。这恐怕是一切参与和关注滇池治理的各界人士,在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规律与反思滇池治理现状基础上,所应当达到的认知境界。

责任编辑:雷蕴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