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融合
“最终的关键是落实到产品形态上”
严峻的形势要求每一位媒体人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李从军将其概括为“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并广阔运用的背景下,运用好互联网的理念、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处理创新、改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媒体工作中,就是“讲求平等交流、强化互动反馈、追求简约极致、重视用户体验、崇尚开放共享、注重跨界协作、强调数据运用、推崇迭代创新”。
如何将这些空泛的理论化为具体实践?李从军以新华社的转型之路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2008年以来,新华社开始了全方位、系统化战略转型,并逐步实现了“三个拓展”,即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竞争拓展。
2012年,新华社又提出了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推动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转型升级的目标,力求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和单向的信息提供向互动和交互的信息发布模式转变,由单一的信息生产向集成服务模式转变,由不同终端界面各自分开的传统发布渠道向系统的、网络的、能够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整合终端转变。
新华社的转型为什么能取得成效?李从军归结为四个字:产品形态。
“实现转型也好,融合发展也好,最终的关键是落实到产品形态上。”李从军在现场演示了新华社去年以来推出的《三北造林记》和《面向未来的赶考》两大“新闻集成产品”,为全体听众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三北造林记》采访组里,不仅有文字记者、图片记者,还有视频记者、新媒体记者,还包括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设备;采访过程中,记者一面采访,一面就能上网发布稿件甚至记录采访过程的视频;网民提出的问题,马上可以通过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采访过程中与网民的互动,又带来了新的新闻……最终呈现出的《三北造林记》中,生动的视频画面、图片解说等等,为这篇长篇通讯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可读性,也带来了网络上2800万的观众和1亿多次的点击量……
《面向未来的赶考》基于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以全媒体形式展示,可以通过电脑、手机、PAD等多种平台阅读。在手机、PAD上,人们可以以“瀑布流”形式阅读稿件,每个章节的背景图片会随着文字的滑动而变化;在电脑上,人们可以以“空间轴”形式阅读,文章的10个部分都有生动的“导读故事”,包含了170多张图片、13段视频和10多个多媒体插件,可以看到、听到采访对象在现场的讲述;而“延伸阅读”则让读者可以看到稿件相关的背景材料、图片、数据等等,例如“时光相册”就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张珍贵历史图片,而“心手相牵”板块则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基层群众互动的图片。
面对战略转型的“赶考”,《三北造林记》和《面向未来的赶考》,正是新华社做出的有力回答。
前景如何
“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必定是全要素的竞争”
目前,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并不顺利,新媒体业务收益增长与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不成比例,仍处于彷徨期、阵痛期和艰难的选择期。在中国报界,“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广为流传。
现实如此严峻,媒体如何抉择?
“退一万步来讲,找死总比等死强。找死不一定死,但等死就在劫难逃。”李从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严峻挑战下,传统媒体某些优势可能会消失,有些媒体已经在衰落,但要整体消亡是不可能的,有些传统媒体在融合创新中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李从军对传统媒体的消亡这一论断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是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过程中,实现此长彼长,进而推动整个传媒行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