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独龙之变 一个民族的“时光隧道”
      发布时间:2014-11-07 10:22:4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路通带来“三次跨越”

在独龙江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独龙族有一把通向山外的天梯,由于老鼠与人争食咬断天梯,独龙族便与世隔绝。于是,通往山外的路,成为独龙族千年的期盼;走出大山谋求发展,成为独龙族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

传说代代相传,而路,也在许多独龙族同胞心里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独龙族青年木华的奶奶眼里,她的祖辈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每到冬季,独龙江就没有人迹,只有皑皑白雪覆盖下的静默群山。在木华奶奶眼里,解放前的独龙族行路靠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而行,过江靠溜索、竹筏、猪槽船等简易工具。

直到1965年,在政府和驻军部队的帮助下,穿越原始森林,翻越海拔3842米的南磨王山丫口,修建了全长65公里的人马驿道。正是这条驿道,为独龙江打开了一扇小门,迎来了民族的第一次跨越。

即便如此,独龙江通往山外的路却并不容易。木华记得第一次跟父母去贡山县城,他和干粮一起被牢牢捆在父亲背上,走了三天两夜才到达。而对于大多数独龙族同胞来说,山外的世界依然遥远和陌生。

1999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交通部投资1亿多元,修通了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的简易公路。直到那时,独龙族群众才真正有了“路”的概念,迎来了历史的第二次跨越。

那一天,第一次见到汽车的村民们点起篝火,又唱又跳直到天亮,那情形比独龙族一年一度的“开昌瓦”节还要热闹。村民孔志强激动地串上串下,他跟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以后去县城一天就可以来回,独龙江封闭的日子结束咯”。

独龙江公路,拉近了独龙江乡与外界的距离。但与外界的差距远远没有消除,现实的阻隔注定着第三次跨越的到来。

简易的独龙江公路的隧道在海拔3000米的雪线以上,每年12月至次年6月近半年多的时间里,独龙江大雪封山,公路也因此而中断。当山外在不停步地加速发展时,独龙江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却与世隔绝、停滞不前。

“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2010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总投资10.8亿元的“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用3至5年使独龙江乡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个独龙江帮扶项目的独龙江公路改建项目中的关键工程——总投资为6.1亿元的高黎贡山隧道工程全面开建,由此拉开了第三次跨越的序幕,而这一次,将彻底改变独龙江大雪封山的历史。

誓把天堑变通途

“微风习习润杜鹃,一声轰鸣一线天,亘古蜀道成旧事,独龙儿女乐悠仙。”今年4月,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机关干部苏义生即兴赋诗,以表达心中感怀。

这天,独龙江沸腾了,怒江沸腾了,高黎贡山沸腾了。随着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内传出的最后一声轰鸣,独龙江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彻底结束。隧道的贯通,让独龙族通向山外的路不再艰难崎岖,让冬季的高黎贡山不再是“生命禁区”。

也就是在这天,5岁的独龙族女孩普月花用电炉取暖时不慎引燃衣裙,重度烧伤。拉着小女孩的汽车从独龙江乡出发一路疾驰,穿过高黎贡山隧道,3个多小时就抵达贡山县人民医院。这样的速度让亲历者为之感叹:要是发生在过去,这将只能是一场一筹莫展的灾难。

这场生死时速,真实反映着独龙族对“路”的渴盼,也宣示着封闭已久的他们不再因“路不通”而继续落后、失去和遗憾。

誓把天堑变通途。自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实施以来,许多村民自发到施工现场帮忙,对他们而言,这是几代人的夙愿。而对于独龙江公路和隧道的建设者们,这也曾是他们立下的铮铮誓言。

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的困难程度,远远超乎想象。奋战在隧道二标段的武警交通三支队近百名官兵中的百分之八十,曾参与了有着“隧道施工百科全书”之称的嘎隆拉隧道建设,但面对高黎贡山隧道,官兵们还是着实开了眼界。

责任编辑:雷蕴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