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百年蓝瑚1915—2014
      发布时间:2014-12-10 11:08:5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也许是天遂其愿,在同班同学莫利斯·米莱的推荐下,蓝瑚带着3年的成绩单,来到其父亲亨利·米莱教授工作的圣艾蒂安市立医院应聘,经过严格的笔试和口试后,蓝瑚被录用了。由于是战时,伤员较多,蓝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

虽然工作紧张忙碌,但蓝瑚一丝不敢懈怠,在亨利·米莱教授的指导下,他成功地完成了数百例高难度手术。一次,他和亨利·米莱教授一起,在6个小时的紧急抢救中,一连做了10个器官的修补和切除手术,奇迹般地将一位开枪自杀的法国青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他在手术中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和高超技术,也赢得了法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到1942年时,蓝瑚已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外科学开始成为他的终身事业。

创业艰难百战多

热血年代的医者风范

二战时期,欧洲各国硝烟四起,旅欧的留学生都难以回国。迫于无奈,蓝瑚继续留在圣艾蒂安市立医院任职。轰隆的炮火声里,他无时不在想念自己被日本法西斯蹂躏的祖国。

留法学医9年了,赶紧回去报效祖国!1945年8月,不忘初心的蓝瑚跑到巴黎的中国大使馆报名,争取尽早回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1945年8月16日,蓝瑚和妻子李念秀以及其他留法同学,终于作为首批回国小组一起回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坐着军用运输机,一路历经艰难险阻和葬身海底的生死考验,在一趟短短的昆明之行后抵达重庆。因为局势的变化,蓝瑚和李念秀等5名留法医学博士转到天津市立第三医院工作,至此,而立之年的蓝瑚终于实现了自己年少时就立下的志愿,他开始用自己远渡重洋所学到的专业医学知识为人民服务了。

在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竭诚力邀下,1947年8月,蓝瑚和李念秀等人来到云南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兼任附设医院的临床工作。从此,蓝瑚便翻开了人生新的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当时的云南,医疗资源极度稀缺,根据安排,蓝瑚曾先后负责多个部门的工作,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他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依靠一颗坚韧之心,他不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倾情奉献,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云南普外第一刀”。

1962年的一天,一位母亲带着长有罕见肝脏巨型血管瘤的孩子找蓝瑚救命。“瘤体非常大,手术稍有不当便会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生死一线,蓝瑚沉吟着,但看到这位母亲焦急的面容和孩子痛苦的表情,蓝瑚毅然决定为其做手术。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蓝瑚聚精会神地从肝部剥离肿瘤,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最终成功完成手术。病人事后回忆道:“迷糊中有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一直拉着我,将我拉回了妈妈的身边,拉回了这个温暖的世界。”

事情没有完。救治好病人后,蓝瑚暗下决心,一定组建肝胆胰外科,为更多百姓解决痛苦。从1963年至1984年,蓝瑚一直在为此而努力。1978年,昆医附二院终于成立了以他为主任的肝胆胰外科研究室,率先在省内开展术中胆道造影、激光碎石术等诊疗方式,改进了胆肠内引流的传统方法,依托这一研究室,不久后,云南省肝胆胰外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时间再往前推,1959年1月,蓝瑚和同事们连续奋战1个多月,成功治愈当时国内第二例、云南首例大面积烧伤病例,1982年12月,在蓝瑚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云南省烧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具体的治疗和探索中,蓝瑚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治疗和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救助机制,促使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积极发展。

“我们是来创业的。”晚年的蓝瑚曾对弟子们这样笑称。这是笑谈,也是事实。单就他后期的“主阵地”昆医附二院来说,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原先只有6名医生的普通外科,现已发展成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外科科室,并率先在省内开展肝脏移植、心脏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等高新技术,烧伤、微创、骨科等学科都进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整个医院的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2006年7月,91岁的蓝瑚荣获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春蚕到死丝方尽

执着年代的人生态度

“任何一点小的疏忽或纰漏,对病人来说都是关乎生命的大事。”

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地、何科、何院,只要有需要,只要有约请,蓝瑚定会冲在前面,忙个不停,到昆医附二院工作后,蓝瑚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妻子李念秀一般下班早一点,就在家里等他吃饭,饭热了一遍、两遍、三遍还不回来时,李念秀也忍不住发火了:“怎么就是你天天忙得不见回家?”但蓝瑚从不回嘴。

步入晚年,蓝瑚一直在为附二院的建设劳心劳力,小到增设外科病房,大到扩建新住院部,他都积极参与、亲力亲为。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利用曾在法国留学的人际关系,积极促进两国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1980年,在他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下,昆明医学院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签订了双方扩大交流的协议,从此,两校互派教师讲学和进修的活动得以开展,并一直沿袭至今。

1979年,65岁的蓝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治病救人之余,他积极“立言”,主编医药书籍、杂志和教材,由他主编的《手术失误及处理·普外科分册》一书,长达40余万字,篇目纷繁,内容丰富,案例翔实,覆盖全面,是一本优秀的专业文献,也是对我国普外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培养医学人才也是蓝瑚坚持不懈的工作,他经常念叨着一句话:“医技不应藏起来,要传授给别人,让更多的病人能受益于先进的医学成果。”

蓝瑚带学生的方法是言传身教、随时指点。昆医附二院初组期间,条件很差,杂志、书籍和相关医疗信息贫乏,蓝瑚便放弃休息时间,每周为青年医师上两三次课,晚上,他带着法文原版教科书,结合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一字一句地给大家讲解。年轻医生做手术,心里难免紧张,他就站在手术台边,一边配合一边教,他还对他们说:“希望你们每做一次手术当作是第一次来做”。医院原院长杨达宽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省首例肝移植术准备就绪时,省外某医院答应前来支援的专家却突然变卦了,手术那一天,85岁高龄的蓝瑚拄着拐杖,亲自到现场指导手术,原本沮丧的大家深受鼓舞,再一次点燃了病人几近熄灭的生命之火……近70年间,蓝瑚培养出了39名硕士生、数千名外科骨干,带领昆医附二院外科先后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周波、陈海波编著的《妙手仁心——记云南省著名外科学专家蓝瑚》,本版图片由昆医附二院提供)

故事

留法医学博士

怎样来到云南?

生前说起与云南的缘分,蓝瑚总是乐呵呵地说:“哦,是熊庆来校长把我们‘骗’来的呢!”

1945年8月28日下午,辗转飞行12天后,蓝瑚、李念秀和同学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昆明。在昆期间,他们受到了熊庆来的热情接待,宴会上,熊庆来说:“你们再来,或者是你们到那儿工作后,不满意再来,再来我们这,想来云南大学,我随时都欢迎你们!”

虽然这一次没能留住蓝瑚,可是熊庆来始终在关注蓝瑚等几位留学生的去向,一直为他们敞开着云南大学的大门。

1947年8月,熊庆来亲自派当时的云南大学医学院院长赵明德赶到天津,力邀蓝瑚等几位同学到云南大学医学院任教。被熊庆来的诚恳态度和执着精神所感动,蓝瑚等人决定再到云南。

考虑从天津到云南交通不便,熊庆来专门派人给蓝瑚、李念秀、石毓澍、魏劫沉、沿河等买了飞机票,当时正逢暑假,熊庆来又专门派人迎接,安排食宿。

1947年8月,蓝瑚、李念秀和几位同学来到昆明,到云南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兼任附设医院的临床工作,蓝瑚任外科主任,李念秀任妇产科主任。从此,蓝瑚夫妇扎根云南,救死扶伤,培桃育李,牵起了绵绵无绝的一世之情。

身边的蓝瑚

1

早在法国相爱结婚时,蓝瑚就对李念秀承诺,一辈子要待她好。

晚年的李念秀,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出门时,蓝瑚喜欢用绳子把两人的手绑在一起,或者手牵手;与妻子同住干疗科,蓝瑚每天吃完早点后都会来到妻子身边坐下,拉着她的手,絮絮叨叨,有的时候,两个老人就一动不动地相互依偎着。2009年3月18日,李念秀去世了,“蓝瑚没掉眼泪,但是情绪有点低落”。

几十年来,蓝瑚的心几乎都放在了工作上,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女儿孙云玲回忆,弟弟蓝复生成绩很不错,但是有一次考试就是很紧张,父亲便陪着他睡觉,安慰他。在日常生活中,“家里从来没有说教,饭粒掉了,都要捡着吃了,我们懂得这是尊重劳动果实。”

2

蓝瑚关爱学生是出了名的。

一天,蓝瑚赶到昆明医学院成教学院上课,刚到电梯口,就看见一名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路不便的学生在向守电梯的工作人员苦苦哀求,希望能够搭乘电梯上楼。

当时,学院规定电梯只能教师乘坐,工作人员没有答应这名学生的请求。

蓝瑚见状,立即告诉工作人员:“让这学生乘坐电梯,我走楼梯上去,如果你们以后不让此学生乘坐电梯,我背他去上课……”

事后,蓝瑚还为此事找到成教学院的领导,要求以后允许残疾学生乘坐电梯上课。 

责任编辑:雷蕴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