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51.6、6800、140。
红河人对以上这组数据都不陌生,它们像一个个“幸福指数”,勾勒出即将成真的美丽家园。
从2013年至2020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美丽家园”建设将深入推进,以“宜居红河·美丽家园”为主题,以改善居住条件和美化生活环境为根本,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抓手,做特民居、做美村庄、做优集镇、做强城市。将建成51.6万户以上的特色民居,建设680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村庄”,140个生态文明、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集镇,并打造滇南中心城市。
举全州之力推动的这一系统工程,为红河州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支撑,落脚于让红河400余万各族群众生活居住得更体面、更舒适、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
自此,红河踏上了新一轮筑梦之旅。
合 力
算好经济账、政治账、民心账和社会效益账
美丽家园建设,首先从城乡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居住问题入手。红河州提出到2020年,在全州建设51.6万户以上实用、坚固、经济、美观的“特色民居”。
建房,一直以来是农民的刚性需求,但资金的缺乏始终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蒙自市新安所镇五一街三组村民杨旭辉也曾面临资金难题:“建一个新房至少需要10万至20万,要我自己一次性拿出全部建房款不现实,去银行贷款呢,人家连几千都不贷。”如今搭上“美丽家园”建设这趟“快车”,在政府向金融机构的争取下杨旭辉贷款20万元,3年内光贴息就近万元,建设完成后还有两万元补助。两个月后,他的3层楼新居就将竣工。
建设“美丽家园”的决策与农民的期盼不谋而合。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红河州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农民的投入力量,做到“资金、项目、人力”三集中。州级财政2013年预算安排启动资金50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7亿余元。拆除重建的农户每户补助2至3万元,提升改造的农户每户补助8000元。
去年,全州已有4万户农户加入做特民居行动中。
近年来,逐渐富裕的农民改变乡村面貌的愿望日益强烈,但乡村规划缺失,让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美丽家园”建设启动后,红河州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实地踏勘,对集镇、村庄、民居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光民居就设计了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等40余种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户型。在建设中,也坚持无规划不动土、无设计不施工、不符合规划要坚决整改,一张蓝图管到底。
为保证“美丽家园”建设的顺利推进,红河州成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县市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8月,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村驻村工作组进村,把196户农户划分为6个小组,每组有农户33户,由两名市乡工作人员和两名理事会成员包保农户建房的服务工作;绿春县调动群众能动性,推行十户联建、认亲联户包保和村理事会参与的模式;河口县深入倾听群众意见,工作得到顺利推动,坡脚、马古坡等一批项目村的危房拆除重建率达100%;红河县推行“6个1”工作法,干部工作、领导指挥、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经验总结都要求在一线进行,用苦干实干快干的作风加快工作进度;元阳县探索实施工作周报、组长负责、干部轮流驻村、进度通报、督查反馈约谈“五制”管理模式,高效、优质推动工作。
“美丽家园”建设的实施,是各级领导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许多群众感叹:“过去是办事找不到干部,现在干部天天找上门来,真比亲戚还亲了。”在这一过程中,干部群众的关系越来越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也不断提升。红河州的美丽家园建设,不仅算好了经济账,更算好了政治账、民心账和社会效益账。
与此同时,全州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到2020年,旧城各类棚户区将改造住房2.5万套,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513.52万平方米。
除了赢得群众的肯定与支持外,这场全面推进的建设,也得到了来自省外的高度关注与充分肯定。去年12月28日,“2013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红河州“美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位列其中。这一奖项由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联合中宣部等中央有关领导部委共同组织评选,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个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地方决策,向全国广泛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