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把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
      发布时间:2015-01-08 14:50:0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目前正值岁末年初,我省也进入风干物燥季节,人们在节假日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一定不能放松用火用电、安全消防意识。各相关部门更是要履职尽责、严防死守、全面排查,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处置预案,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仅要排除火灾隐患,更要做好生产、生活、出行等全方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与时俱进 实现智慧呵护

刘薇薇

海恩法则曾说过:“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其实,每桩事故都是如此,很多公开的信息都已经透露出危险的信号,但或许都被“合理化”规避、“侥幸化”绕开了。就像很多踩踏事故的发生一样,虽然地点和时间不同,但事故背后的成因却都有其共性:领导和管理责任没有有效落实,有效预警的缺位、安全教育的不完善等等,不一而足。但笔者要问的是,踩踏事故的原因我们大致都能分析出来,但为什么找来找去依然是在老地方摔跤,却始终没有一些新的、与时俱进的管理解决方案呢?

当然,笔者这个“与时俱进”并非空穴来风。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推“智慧城市”的治理方式,将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运用到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公共需求之中,以实现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浅表来说,我们看得到的那些遍布在城市角角落落的视频监控设备及通讯基站,以及人们已经离不开的手机,这样一些汇聚而成的数据流和能量流,都像是构筑“智慧城市”的一根根毛细血管,不断为完善城市机体输送着养分。比如沙特政府就在基于城市视频监控的基础之上,为“圣城”麦加又引入了一整套高科技的踩踏预防体系,使得每年朝圣人群踩踏事故大幅减少。

事实上,当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有了借助大数据或是流量来定位人群的管理方法。比如,在基于各城市“智慧城市”搭建的城市三维模型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定位信息来评估人流聚集的热点,一旦现场人数超过容量,如何有效分流、疏导,在哪些关键点布置警力最为高效,采用什么措施来引导人群等等信息,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掌控。再比如,当你处于特定地点范围内时,你的手机就会开始分级向你提示风险等级及危害影响,以提示你加强对自身的安全管理……而这些,正是城市的“智慧网络”应该囊括的要素。

“智慧城市”不是一个花架子,它不止需要一个智慧的交通和智慧的地下管线,不止需要遍布城中各处的摄像头以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高大上名头,最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应当落实到智慧的公共安全上,落实到对每一个市民的贴心呵护上。毕竟,科技以人为本,没有了对人和生命的珍视,一切打着“智慧”口号的行为都难以体现智慧。

精细管理 降低事故几率

朱婧

在跨年的夜晚,上海发生的踩踏事故让人痛心不已。之后微博、微信的消息更新中,“如何避免踩踏事件”“踩踏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等内容成为热点内容,获得高频转发。事故之后,人们比平时更注意公共空间如何保证人身安全和快速自救的信息,事故带来了很多警示,也让人们自觉加强了一种安全意识。然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在人群密集区域的公共场所,如何有秩序、如何保证公共安全,是不可回避的、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首先,直面事故的原因。据专家分析,当晚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主要是有三个客观的条件,一是人口密度过大;二是人流出现了对冲,导致流动不畅;三是事发区域存在高低落差,直接导致了踩踏。这些原因甚至阻碍救援的有效和及时,人多显然不是一个事故原因最有力的解释,人流出现对冲说明了现场的失控和人群流动的无序,反映出公共空间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以及秩序、安全意识的缺失。

责任编辑:雷蕴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