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比较效益 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云南咖啡这么牛,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个菜园子,它就是我家云南”“云南的茶你喝过几种”……4月中旬,我省有关部门对外发布云咖、云牧、云茶、云菜等一系列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信息,一些微信社交圈出现了少见的“农味”,有评论说:原来,云南的农产品这样有魅力。
作为农业大省的云南,虽然粮食生产困于“山”,但农产业提质增效的潜力也蕴含于“山”。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这为云南茶叶、咖啡、核桃、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也为云南农业增加比较效益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去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纪恒对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出要求——稳住粮食生产,充分发挥云南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一季度,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稳步前行。蔬菜种植面积为350万亩,同比增加5%,产量420万吨,增加3%;咖啡面积190万亩、增加2%,产量11.8万吨,增加1%;水果、茶叶、甘蔗、橡胶面积保持稳定;猪、牛、羊的存栏、出栏数均实现增长;而淡水渔业的产品产量增长了8%,产值达26.2亿元、同比增长12%。
但要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打造全产业链和壮大龙头企业这两个难题避不开、躲不过。我省80%以上的农户已进入到包括特色农产业在内的生物产业发展链条中,但全省主要生物产品加工率仅为48%。
我省农业不强,最根本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农业效益不高,最根本的是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是缺少一批竞争力强、在全国叫得响的大龙头。
农业要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现代农业是抓手,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主攻方向,培育主体、打造品牌、改善服务是工作重点,一定要围绕今年的市场变化,抓实农产品转化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加速科技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供应链延伸到全产业链。
省财政厅将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资金等农业产业化资金政策机制创新,引导各地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省农业厅强化项目资金扶持,开展各类经营主体政策研究,加快推出发展意见。省金融办着力实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百”行动,实现1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得到100%满足,引导金融服务下沉下移。
据测算,以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轻工产业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增加300万个就业岗位,且投入远低于重化工业。对重化工产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格局进行调整,已成为我省经济的新常态。在工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各地如果善于运用特色农业的产业联动效应,拿出真金白银的举措,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增长保民生的道路会平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