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融会贯通 全力开动深化改革这个引擎
“滇东粮仓”陆良县有个恨虎坝,2014年10月30日,这里因为发布了全国首份社会资本建设管理和经营农田水利工程招商公告,尝试通过改革,打通水利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而引发极大关注。
作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让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实现“两头接”,破解农田水利投资和管理长期由政府大包大揽,重建轻管、管而无效的局面。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确保了大春在最佳节令栽种。这就是改革释放的红利。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凸显的种种问题,主要集中在长期积累下的质量与效益的矛盾上,唯有打破旧思维、旧机制,才能走到创新驱动的新天地中。
在不久前的全省春耕生产暨水利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有一个问题被提及。目前,我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比例仅有20%左右,规模经营滞后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悉,国务院考虑出台新的措施,将部分补贴资金整合在一起,集中用于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要把握住机遇,就要加快改革,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研究出台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
“注意研究国家政策导向。”这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的工作思维。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上一级的导向是破题立意,各地的“下篇”则要铺陈展开,各显精微。
今年初,国务院部署加快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机遇,正全面加快相关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央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省农业厅今年将再启动50个县的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省财政厅将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机制,积极采取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在深化改革的政策导向下,不管是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创新水利投入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实践,还是明晰产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流转改革,或者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创新,必定会得到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从而找到项目抓手,加速难题破解。
今年农业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现在需要的是上下贯通,一气呵成,把整篇改革文章做好。云南实现跨越发展需要速度,“‘云南速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高效率的工作、强有力的执行。”省长陈豪在全省春耕生产暨水利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季节不等人,农事催人紧。只有狠抓工作落实,才能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有利条件,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