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省“十三五”规划献计出力
——省政协十一届十一次常委会分组专题协商侧记
这是一场事关发展的“头脑风暴”;这是一次追求跨越的深度博弈。在省政协十一届十一次常委会议期间,8场围绕科学编制我省“十三五”规划而举行的专题协商会,成为今年以来省政协举行的首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最大亮点。
“‘十三五’ 是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好‘十三五’规划,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社会稳定、生态和谐和百姓福祉,是全省各部门、各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围绕这一共识,参会的政协常委、各界别委员、相关职能单位负责人和特邀专家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等我省“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存在的难点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一产不优,二产不快,三产不强,要延长产业链,重点打造铜铅锌,对矿产、电力等产业进行升级。”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分组讨论会场,省统计局副局长杨光军第一个发言,他用一组组数据向与会者介绍云南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边听边记录,坐在一旁的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李坚有些按捺不住,接过话茬,直奔问题。“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仍然是云南的短板,如何让产业发展形成规模,使产业优化升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李坚说,近几年,我们省对产业发展的提法多,但都比较散,应该进行经验总结和同类项合并,不再遍地撒胡椒面。
而连续3年率队就产业发展进行课题调研的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白成亮则认为,产业上不去,就解决不了脱贫致富问题,云南在学习借鉴省外经验时“可学不可比”,要注重结合实际,推动就地扶贫,实现就地发展。
随着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云南的对外开放、绿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正因为此,对“扩大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讨论气氛十分高涨。大家就云南在融入国家战略中主动承担起服务责任、继续推进通道建设、打造外向型特色产业、加强对外友好交往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