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让地球变成了“村庄”。但在真正的村庄,“信息”仍是稀缺资源。由于信息闭塞,“菜贱伤农”等悲剧在各地农村反复上演。信息化如何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云南,多个部门机构携手,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十年来,“三农通”为云南农民和农企创收超过60亿元,110万吨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近8万农民找到了务工机会,被誉为开创了农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
十年磨一剑 信息惠农家
云南省砚山县平远镇的村民老王是土豆种植大户。今年4月底,眼看300多亩土豆即将丰收,老王却为销路发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找到镇里的“三农通”信息员,往上面报了有700吨土豆即将成熟的信息,并留下了他的联系电话。
这则信息通过“三农通”发布后,老王向“三农通”砚山县联络站反馈:有13个外地客商收到信息后找他采购,700多吨土豆很快销售一空,“不仅销路好,还卖了个好价钱!”
老王卖土豆,是“三农通”信息惠农数以万计的案例之一。这个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的宗旨,正是以“信息入户”促“村民致富”。截至今年,“三农通”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回望2005年,信息化在城市如火如荼,在农村刚刚起步。当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彼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贫困突出等问题困扰着云南农村。
把握发展大势,在涉农厅局和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和云南省农科院携手,2005年推出“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早期名为“聚焦三农”)。
“这种模式是通过手机,向农民传递最新的“三农”政策、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农产品价格、外出务工等实用信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总经理马奎介绍,“我们还开通了语音热线,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通过十年发展,云南“三农通”构建了包括1个省级服务中心、16个州市联络站、129个县级联络站和1300余个乡镇信息采集点的“四级采集、三级发布”管理体系;从省级到乡镇发展了2013名信息员,涵盖各个涉农部门和行业领域。目前,“三农通”实现了云南全面覆盖,服务全省700多万农户。
据不完全统计,“三农通”创办十年来,累计为云南农户和农企创收超过60亿元,为110万吨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为近8万农民找到了务工机会。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显示,农户对“三农通”信息服务的满意率每月保持在98%以上。